
今日,咱們一同聊聊成語 “烏衣子弟”。諸位可曾聽聞過這 “烏衣子弟” 一詞?乍聽之下,仿佛是身著黑褂的年輕小伙,然而其背后的故事,可比大柵欄那古舊的門臉深邃得多呢!
“烏衣子弟” 成語讀音
“烏衣子弟” 的準確讀音為【wū yī zǐ dì】 。
“烏衣子弟” 成語來源
“烏衣子弟” 這一成語,源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拒媒》:“鬧端陽,正紛紜,水閣含春,便有那烏衣子弟伴紅裙,難道是織女牽牛天漢津。” 這話描繪的是,端午節(jié)之時,熱鬧喧囂,水閣之中滿是春意。那些貴族子弟陪伴著佳人,在秦淮河畔的河房里玩樂。不禁讓人疑惑,這難道是銀河中的織女與牛郎在相會?
追溯到東晉時期,南京的烏衣巷,居住的皆是王導(dǎo)、謝安這般位極人臣的宰相。他們家族的子弟身著烏衣,盡顯氣派,恰似北京城 “八旗子弟提籠架鳥” 一般。說來有趣,劉禹錫的一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竟讓這些貴族子弟成為千古以來的 “網(wǎng)紅” 。
“烏衣子弟” 成語含義
烏衣,指的便是烏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面,那是東晉時期王、謝兩大家族的聚居之地。子弟,自然是指這些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所謂 “烏衣子弟”,原指出身名門望族、生活富足優(yōu)渥的年輕人。后來,這個成語也用以形容那些出身高貴、生活奢華的年輕人,有時還略帶貶義,意味著這些人雖有好出身,卻未必有真才實學(xué)。
比如:
1.民國時期,八大胡同的姑娘們眼光可毒了。遠遠瞧見穿著杭紡長衫卻不系扣子的人,就知道定是烏衣子弟前來聽曲兒,他們不僅出手闊綽,嘴巴還甜得很 。
2.走在前面的那人中等身量,衣著得體,一身絲袍說不出的輕軟,雖是黑色卻一點不讓人覺得那顏色壓抑反而有一種烏衣子弟、灑脫風(fēng)流的氣韻。
3.小張出生在富裕家庭,自幼生活優(yōu)渥,但他從不擺出 “烏衣子弟” 的架子,而是勤奮學(xué)習(xí),憑借自身能力取得優(yōu)異成績 。
“烏衣子弟” 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烏衣子弟” 的近義詞
公子王孫:公子王孫,指的是那些出身貴族、有權(quán)有勢的少爺們,多為王公貴族的后代 。
紈绔子弟:指官僚、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成天吃喝玩樂、不務(wù)正業(yè)的子弟。比如一些富家子弟,成天游手好閑,被稱為紈绔子弟。
膏粱子弟:指富貴人家過慣享樂生活的子弟?!案嗔弧?指肥肉和細糧,代表著美味佳肴,形容他們生活優(yōu)渥。
膏腴子弟:意思也是富貴人家的子弟。與 “膏粱子弟” 類似,強調(diào)出身富貴。
五陵年少:原指京都富豪子弟。例如在古代詩詞中,常用來描繪那些在京都中過著奢華生活的年輕子弟。
“烏衣子弟” 的反義詞
市井小民:市井小民,說的就是普通老百姓,那些在街頭巷尾、集市中做買賣、過生活的平凡之人 。
白屋寒門:泛指貧士的住屋,形容出身貧寒。與 “烏衣子弟” 所代表的富貴出身形成鮮明對比。
倘若今日聽我講完 “烏衣子弟”,您對這個成語有了新的認知,不妨與身邊的朋友分享一番。讓我們一同將這些有趣的成語傳承下去,說不定哪一日,您用這個詞描述事情時,還能令人眼前一亮呢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