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在也門薩達省的夜空中彌散,火光將焦黑的建筑殘骸映照得如同鬼魅,婦女抱著孩子蜷縮在廢墟間哭泣,遠處傳來美軍B-2轟炸機低沉的轟鳴——這是2025年4月6日凌晨,美軍對胡塞武裝控制區(qū)發(fā)起的新一輪空襲。

自3月中旬以來,這場被稱為“幽靈風暴”的軍事行動已持續(xù)近一個月,美國空軍從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基地調集6架B-2隱形轟炸機,配合KC-135加油機群,對也門實施高強度打擊,單次行動耗資高達10億美元。而胡塞武裝則宣稱,僅3月15日至16日的空襲就導致31人死亡、101人受傷,其中過半是婦孺。這場看似“不對稱”的戰(zhàn)爭,正將中東拖入更深的泥潭。
B-2“幽靈”轟炸機的參戰(zhàn)標志著美軍戰(zhàn)略的重大調整。這種單架造價24億美元的隱形戰(zhàn)機,能攜帶GBU-57巨型鉆地彈穿透60米鋼筋混凝土,專門用于摧毀地下工事。相較于去年10月從美國本土長途奔襲的零星轟炸,如今迪戈加西亞基地的6架B-2組成“幽靈中隊”,配合航母打擊群形成立體攻勢,顯然意圖徹底瓦解胡塞武裝的導彈與無人機作戰(zhàn)能力。

然而,這種“降維打擊”并未帶來預期效果。4月1日,胡塞武裝宣稱用自制導彈擊落第16架美軍MQ-9“死神”無人機,并揚言“每摧毀一座房屋,我們就多一枚復仇的火箭彈”。戰(zhàn)局正演變?yōu)橐粓鱿膽?zhàn):美軍憑借技術優(yōu)勢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胡塞武裝則依托山地游擊戰(zhàn)術保存實力,將導彈發(fā)射車化整為零,甚至將武器庫偽裝成民房。
在薩那市郊的臨時難民營里,45歲的教師阿卜杜勒掀開帳篷,指著遠處仍在冒煙的學校廢墟說:“他們(美軍)說這里藏著導彈,可我的學生上周還在操場踢足球。”3月28日的空襲中,薩那省7名平民被彈片擊中,荷臺達省一處居民區(qū)在深夜化作火海,社交媒體流傳的視頻顯示,母親徒手扒開瓦礫尋找孩子的場景讓全球網民揪心。
盡管美國宣稱打擊目標均為軍事設施,但胡塞武裝控制的媒體統(tǒng)計顯示,3月至今已有超過200座民用建筑被毀,包括醫(yī)院、發(fā)電站和食品倉庫。這種“附帶損傷”正在加劇也門人道主義危機——這個戰(zhàn)亂國家80%人口本就依賴國際援助生存,如今連聯(lián)合國運送面粉的卡車都成了空襲風險下的移動標靶。
表面上看,美軍行動是為保護紅海航運安全,但其深層邏輯直指伊朗。自3月中旬特朗普致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要求重啟核談判以來,美國持續(xù)通過打擊胡塞武裝向德黑蘭施壓。胡塞武裝的“努赫”彈道導彈射程可達1200公里,若配備伊朗提供的制導系統(tǒng),足以威脅以色列南部城市。而美軍近期重點轟炸的薩達省軍事基地,正被懷疑存放著伊朗援助的巡航導彈部件。
這種“敲山震虎”的策略卻可能適得其反:4月3日,胡塞武裝向以色列埃拉特港發(fā)射的導彈雖被攔截,但已清晰傳遞出“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信號。更危險的是,隨著美軍空襲常態(tài)化,胡塞武裝或將重新啟用2019年襲擊沙特石油設施時使用的“自殺式無人機蜂群”戰(zhàn)術,這種造價僅2萬美元的無人機若密集撲向美軍艦艇,即便是宙斯盾系統(tǒng)也難以招架。
“美國陷入了典型的反游擊戰(zhàn)陷阱。”軍事分析師魏東旭指出,B-2轟炸機每出動一次需耗費數(shù)百萬美元,而胡塞武裝轉移一枚導彈的成本不到美軍的千分之一。
這種經濟賬背后是戰(zhàn)略思維的錯位:美軍試圖用“技術代差”碾壓對手,卻忽略了也門錯綜復雜的部族關系——胡塞武裝控制區(qū)的民眾多數(shù)屬于栽德派,他們視外部軍事干預為宗教壓迫,反而更緊密地團結在武裝組織周圍。正如也門學者法赫米在《中東報》撰文所言:“爆炸聲每響一次,就有更多年輕人加入胡塞的征兵站。”

當薩達省最后一縷硝煙散去,真正的贏家或許尚未現(xiàn)身。但可以肯定的是,軍事手段無法澆滅仇恨的火種——4月6日空襲后,胡塞武裝立即向紅海發(fā)射反艦導彈,美軍“卡尼”號驅逐艦被迫啟動密集陣近防系統(tǒng)攔截。這種“襲擊-報復-升級”的惡性循環(huán),恰似也門沙漠中盤旋的沙暴,吞噬著和平的最后一絲希望。
中國始終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爭端,正如外交部發(fā)言人近日重申:“任何國家的安全都不能以損害他國主權為代價?!碑擝-2轟炸機投下的陰影籠罩中東時,國際社會更需擎起多邊主義明燈,因為真正的安全,從來不是建立在廢墟之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