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刮起了沙塵暴?

這對于中國最南部的城市來說,是多么小眾的詞匯!

雖然這段時間,全國多個地方發(fā)布了大風預警,和沙塵暴預警,但都刮到了廣東,怎么看都覺得有些魔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為何這次沙塵暴的威力如此的大?而這些沙究竟又來自哪個地方?

為何說有蒙古國在,我國沙塵暴的情況就難以解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沙塵南下,全國警惕

2025年4月,一場席卷全國的沙塵暴讓人們措手不及。

往年春季北方地區(qū)的沙塵天氣已是家常便飯,但這次情況卻大不相同,沙塵影響不再局限于北方,竟一路南下,直抵廣東珠三角地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這場突如其來的"黃色入侵"讓南方城市措手不及,街道上行人紛紛戴上口罩,天空被籠罩在一片昏黃之中。

類似的場景在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頻頻上演,引發(fā)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這次沙塵暴影響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從北京到廣州,橫跨近兩千公里,大半個中國都籠罩在沙塵的陰霾之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這場席卷全國的沙塵危機,公眾反應強烈,社交媒體上,#沙塵南下#、#廣東也有沙塵暴#等話題迅速登上熱搜。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沙塵危機,各地政府迅速采取應對措施。

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啟動了空氣重污染應急響應,南方多個省市也發(fā)布了空氣質量預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校停課、戶外活動取消、交通受阻,整個社會仿佛按下了暫停鍵。

但明明我國長期以來都在努力的治理沙塵暴,而為何還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這些沙究竟又是從哪里來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氣象專家表示,這次沙塵天氣源自蒙古國南部和我國西北地區(qū)的沙漠區(qū),由于強勁的冷空氣和異常的大氣環(huán)流,使得沙塵得以長途跋涉,影響如此之廣。

而近年來蒙古國南部地區(qū)的荒漠化問題日益嚴重,成為沙塵的主要源頭之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氣象數據顯示蒙古國對北京沙塵濃度的貢獻可達七成,對中國東北地區(qū)和中東部其他地區(qū)的沙塵濃度貢獻超過五成。

那么,蒙古國為何會成為我國沙塵暴的重要原因?其對我國的影響有多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蒙古國的嚴重的沙漠化問題

人們的目光開始聚焦于這場災害的源頭之一——蒙古高原。

這片廣袤的土地,曾孕育了輝煌的帝國,如今卻成為沙塵暴的搖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加上蒙古國近年來面臨著嚴峻的生態(tài)挑戰(zhàn),氣候變化和過度放牧導致的荒漠化問題日益嚴重。

蒙古國環(huán)境部的最新報告顯示,該國近80%的土地面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

那么蒙古國為何會沙漠化如此嚴重?這是因為蒙古的經濟轉型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zhà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世紀90年代,為了擺脫貧困的桎梏,這個內陸國家開始了市場化改革的探索。

然而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蒙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再加上出口礦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和畜牧業(yè)的擴張,雖然為蒙古帶來了經濟收益,但同時也給脆弱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了巨大壓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內蒙古礦產

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而無序的采礦活動更是加劇了環(huán)境惡化。

這就導致蒙古國這個內陸國家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暖干化趨勢,可能已經跨過了氣候臨界點,進入了一個不可逆轉的干旱化進程。

這種氣候變化帶來的后果不僅局限于蒙古國內,還對周邊地區(qū)產生了顯著影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為東亞重要的沙源地,蒙古的環(huán)境惡化正在加劇區(qū)域性沙塵天氣的頻率和強度,特別是對中國北方地區(qū),蒙古沙塵的影響尤為明顯。

根據專家分析,蒙古國對北京沙塵濃度的貢獻高達七成,對中國東北和中東部其他地區(qū)的貢獻也超過五成。

比如2023年前4個月,中國就經歷了12次沙塵天氣,其中半數集中在4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氣象衛(wèi)星監(jiān)測顯示,當年最強的兩次沙塵過程主要源自蒙古,這些頻繁的沙塵天氣不僅影響了空氣質量,還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

回顧2021年3月的那場特大沙塵暴,它不僅造成了10名蒙古牧民的不幸遇難,還影響到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

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區(qū)域性的環(huán)境治理和生態(tài)恢復顯得尤為重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和蒙古國的治理不當,沙漠化嚴重的情況不同,中國作為沙塵問題的主要受害國,多年來在治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始于1978年的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譽為"綠色長城",在遏制沙漠擴張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截至2025年,工程累計造林面積已超過5000萬公頃,相當于一個英國的面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治沙

除了傳統(tǒng)的植樹造林,中國在科技治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創(chuàng)新。

從衛(wèi)星遙感監(jiān)測沙塵源,到利用微生物固沙,再到開發(fā)耐旱植物新品種,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正在改變治沙的游戲規(guī)則。

而隨著沙塵暴在北京等地肆虐,也有民間聲音呼吁中國政府加強和蒙古的合作,幫助后者治理荒漠化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沙塵暴的頻繁侵襲引發(fā)了公眾對跨境環(huán)境合作的關注,面對這一共同挑戰(zhàn),中蒙兩國開始探索合作的可能性。

2023年在經歷多輪沙塵天氣后,兩國相關部門就成立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達成共識,標志著雙方合作邁出了重要一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專家馬軍指出,目前中蒙間的治沙交流仍處于初步階段。

他強調每個地區(qū)都有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特征,蒙古是否能直接套用中國的經驗還有待商榷。

但也是衷心的希望蒙古國的治沙行動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要不然我國可是要飽受風沙的困擾。

2023-07-25————中蒙合作治沙如何推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晚報2025-04-13——“廣東?沙塵暴?好小眾的詞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楚天都市報2025年04月13日——大范圍沙塵來自何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極目新聞2025-04-12——沙塵天氣南下“入侵”兩湖川渝,原因何在?專家分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