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xù)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越南人有多別扭?1979年的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越南在國內大肆宣傳,說是越南贏得了勝利,還專門辦了個展,紀念“勝利”??善@勝利紀念館里一個字都不敢寫“中國”。
你說,這得多“贏”,才怕提對手的名字?結果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越南歷史教授都看不下去了,一開口,三句話,把他們這套說法拆得體無完膚。

一、越南說自己贏了,還說得頭頭是道
1979年那場戰(zhàn)爭,越南國內現(xiàn)在叫它“保衛(wèi)北部邊境戰(zhàn)爭”。說起來,光聽這名頭,就感覺他們是遭了殃、受了欺負、最后還奮起反抗成功了。敵人是誰?不說。怎么打的?含糊。結果呢?他們贏了!
越南河內有家軍事歷史博物館,2015年去看,那塊展區(qū)小得可憐,一排模糊的照片,兩套舊軍服,角落里掛個“1975-2011年重建衛(wèi)國時期”招牌,看起來就跟順帶提一嘴似的,只放了幾張照片,什么多余的介紹都沒有。
可四年后,2019年,那塊展區(qū)突然翻了身——重新裝修、展板煥新、氣氛莊重。里面掛滿了宣傳畫和英雄人物事跡,還特別高調宣傳了一個叫黎廷政的士兵,說他是“首位在北部邊境犧牲的烈士”。
這個黎廷政犧牲的時間,竟然是在1978年,也就是說戰(zhàn)事正式打響前幾個月。他的犧牲被包裝成戰(zhàn)爭爆發(fā)的“序章”,這編劇手法,不輸電影開頭那幾分鐘。
更絕的是,展覽里明明講的是中越戰(zhàn)爭,偏偏全程不提“中國”兩個字。敵人是誰?沒說,只說是“北部邊境”,提到敵人也只使用“??ch”(敵人)“thù”(仇敵)這樣的說法,簡直像在講一場跟誰都沒關系的局部摩擦。

越南政府這套話術,用得真溜。不說你名字,回避具體戰(zhàn)場,只講“我們英勇”“我們犧牲”“我們勝利”。結果就像《三國演義》如果不提曹操和劉備,只說“有一幫人打了一仗,然后我們贏了”。
這種宣傳方式還真不是一時興起。越南黨媒、學者、老兵口中的“勝利記憶”,逐年強化。對外,他們宣傳“擊退侵略”,對內,他們說“堅定不移保家衛(wèi)國”。聽起來,越南仿佛真在那場仗里打出了一場民族史詩。
但真相是這樣的嗎?退一步說,中國當年打進去、打出去,越南北部城市被夷為平地,幾十萬軍隊灰頭土臉。怎么就成了“贏了”?
那場仗,到底誰贏誰輸,真的只是越南自己說了算?接下來要說的,就是連韓國教授都聽不下去了的那三條質疑。

(首爾國立大學越南史教授 馬丁·格羅斯海姆)
二、韓國教授三句話,拆穿越南“勝利幻覺”
不是中國人說話算重,而是外人開口才更顯分量。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教授,看了越南近年來越來越熱鬧的“勝利敘事”,終于忍不住開懟。他的三句話,直接戳破了越南那層薄薄的“自信”外衣。
第一句是:“你們連‘中國’都不敢提,這哪像打贏了的樣子?”
這話一針見血。你說你打贏了,可你展覽里、資料里、新聞稿里,全都不敢提對手名字,連“中越戰(zhàn)爭”四個字都不出現(xiàn),全靠“北部邊境”這種模糊說法糊弄。真打贏了,按理說早該敲鑼打鼓、立碑豎志,可偏偏最關鍵的“對手”被消音了。就像你說你贏了一場拳擊賽,結果連對手是誰都不敢說——不是你贏了,是你怕了。

(越南博物館的介紹)
第二句更犀利:“你們國內媒體全體緘口,這場仗真值得炫耀嗎?”
越南國內官方媒體平時對那場戰(zhàn)爭諱莫如深,紀念日悄悄過、新聞只提“紀念革命先烈”,不敢深講細節(jié),更沒人敢分析戰(zhàn)果。要知道,一場真能贏的仗,誰不愿意高調炫耀?
可越南偏偏選擇了“輕描淡寫”。這就像一個學生考了高分,連成績單都不敢曬,理由只有一個——這成績不經查。

第三句最扎心:“連士兵遺體都不收,你真覺得自己贏了?”
這句話背后是個冷冰冰的事實:中國在戰(zhàn)爭后主動收殮了自家陣亡士兵,并多次嘗試歸還敵方遺體。而越南方面卻對中國烈士遺體避而不談,更沒有主動接收雙方陣亡者的信息或提出歸還。
直到30多年后,越南老兵才紛紛自發(fā)去尋找戰(zhàn)友遺體,越南官方卻始終無動于衷,直到國內輿論頂不住了,才出來附和兩句。
在任何一場戰(zhàn)爭里,能否妥善安置死者,不只是人道問題,更是勝敗分明的態(tài)度表現(xiàn)。
如果真贏了,為什么連個收尸的勇氣都沒有?韓國教授的這三句話,說白了就是:你既不敢說、又不敢講、還不敢收,這叫贏嗎?
聽完這三問,估計越南的“勝利記憶”也該臉紅了吧?可問題又來了:中國當年打這一仗,打了什么?撤得那么干脆,是不是“打不過”?下一段,說說真正的結局。

三、打了就撤,中國到底想要什么?
1979年,中國動用幾十萬大軍,短時間內突破越南邊境防線,直接推進百公里,摧毀了諒山、老街等主要軍事基地,然后一聲不吭,整裝撤退。
從軍事邏輯看,這不是沒打贏,而是“點到為止”。目標不是占領越南,而是“教訓”。這點,鄧公在對外交流中早有明確表態(tài):“小懲大誡,教訓它一下?!?/p>
為什么要教訓越南?原因不復雜。越南當時仗著蘇聯(lián)撐腰,出兵柬埔寨,頻頻破壞中越邊境和平,想搞“印支帝國夢”,不僅直接威脅中國南疆安全,還與中蘇裂痕再度拉寬。這場仗打的不是越南,而是給蘇聯(lián)看的,也是給整個東南亞看的。
而這一仗的后果呢?越南邊境城市被夷為平地,基礎設施摧壞嚴重,全國戰(zhàn)備經濟瀕臨崩潰。最慘的是,越南在此后十多年中陷入經濟困境,外交孤立,蘇聯(lián)又自身難保,只能苦熬到改革開放初期才開始轉向。

中國方面呢?邊打邊撤,全程不貪一寸地。戰(zhàn)士犧牲悲壯,但戰(zhàn)略目的達成:越南從此不再越線、蘇聯(lián)不敢貿然南下、柬埔寨問題逐漸朝著對華有利方向解決。
所以你要說“誰贏誰輸”?看看戰(zhàn)后誰被孤立、誰被制裁、誰被迫調整政策,答案就明明白白。
越南用“保衛(wèi)北部邊境”換來一點民族尊嚴的錯覺,但失去的是十年國家命運的沉重代價。而中國,付出是沉痛的,但該亮的牌亮了,該傳的信號傳到了。
那場戰(zhàn)爭,只有一個清晰現(xiàn)實:中國沒打算留下一兵一卒,卻給越南留下了40多年都洗不干凈的“勝利”幻覺。你說,對于越南宣傳的這種勝利,是褒獎,還是諷刺?
參考資料:
軍事歷史研究部、軍事圖書館等編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一卷).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9.
越南人如何開始回憶一場被遺忘的戰(zhàn)爭.威爾遜中心.2021年9月7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