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聊天時,吐槽了一件事,值得跟大家絮叨絮叨。
他說前段時間回老家,親戚們圍坐在一起,有人問起了他的收入。
當時他沒多想,下意識就把實際收入說了出來。
這一下,一石激起千層浪。
他沒想到,自己的坦誠相待,瞬間改變了親戚們看待他的眼神。
后來他離開老家后多久,各種“請求”就接踵而至。
有人借錢買房,有人讓他幫忙介紹工作,還有的親戚甚至讓他資助自家孩子上學。
不勝其煩之下,他拒絕了好幾次,沒成想他父母打過來電話說:“家里親戚都在議論你有了錢就忘本,一點親情也不講”。
直到這時,他才明白,之前的坦誠,變成了麻煩的源頭。
其實很多人都在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告訴親戚自己的實際收入。
那么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原先我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位68歲大爺的說法,他說:
人心隔肚皮,錢的事兒說多了,親情也就變味了。
他的觀點,句句現(xiàn)實、字字扎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01.易引發(fā)“相對剝奪感”,破壞關(guān)系平衡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作“相對剝奪感”。
說的是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和身邊人差距過大時,即使自身條件不差,仍會產(chǎn)生強烈的不公平感和嫉妒感。
比如說,你月薪3萬,而親戚家孩子月薪5000。
他們不會因為你擁有這么高的月薪而高興,也不會覺得你多優(yōu)秀,多有才華,而是可能覺得“憑什么他賺這么多”?
這種心理很容易讓親戚關(guān)系變得微妙,甚至引發(fā)疏遠或敵意。
正如《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收入差距過大的朋友或親戚之間,更容易產(chǎn)生矛盾。
原因很簡單,經(jīng)濟差異會放大比較心理,導致關(guān)系失衡。

02.容易被道德綁架,陷入人情困境
在中式的人情社會里,親戚之間互相幫忙,基本上是常態(tài)。
所以一旦你的收入被公開,就很容易陷入“攤派”責任的困境里。
比如借錢、找工作、贊助孩子讀書等等。
如果你拒絕,就可能被貼上“小氣、不念親情、沒格局、沒擔當”的標簽。
可是你若是來者不拒,那么就容易讓他們覺得這一切是天經(jīng)地義,從而不知感恩,甚至變本加厲的壓榨你。
就像之前網(wǎng)上的一個段子。
你天天給一個乞丐10元錢,他不會感恩戴德,但如若你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而突然給了他5元錢,那么他一定會指著鼻子罵你。
這就是人性的真相,詭譎復雜,猶如太陽一樣,不敢直視。
《中國家庭金融調(diào)查》中有一項數(shù)據(jù)表明:
約有35%的家庭,曾因借錢給親戚朋友,導致經(jīng)濟壓力,而其中有不少是因為收入較高而被迫承擔更多“義務”。
所以不想被道德綁架,陷入人情的困局里,那就多一點防備和謹慎。
畢竟有時候善意的謊言,能省去很多麻煩。

03.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甚至被算計
在人性當中,有一種“損失厭惡”心理。
當別人過得比自己好時,有些人會本能的感受到不舒服,甚至通過各種方式來“拉平差距”。
比如有人會頻繁借錢,甚至覺得你這么有錢,不差這點。
還有的人會故意抬高對你的期待,比如婚禮紅包必須要比別人厚,否則就在背后說你閑話。
還有的會到處編排是非,試圖通過貶低你,來抬高自己。
當然,還有最可怕的一種,就是暗地里給你使絆子,拉你下水,看不得你富貴的人。
這種人,往往最陰險狠辣,也最防不勝防。
其實,很多時候,在一些敏感問題上,一定要給自己留三分退路,這樣才能游刃有余,不會被途中的風浪席卷。
尤其是和錢有關(guān)的事情上,更是如此。

如果下次還有親戚問你的收入,不妨表達的模糊一些,或者轉(zhuǎn)移一下話題,設(shè)置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我們可能都不愿惡意揣測他人,但也要記得:
每個人掰開了、揉碎了,都是半人半鬼。
所以,哪怕是親戚之間,也應該收起自己的那一分純粹與天真。
因為有些事,我們賭不起。
大家,共勉。
最后也想問問大家,如果有人問你的收入,你該怎么回答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