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7日,虛弱不堪的張迪對著強忍悲痛的雙親說:希望你們早點忘了我。

張迪的父母此刻一句話都說不出,只能默默地拼命點頭,害怕張迪看不見。

親友們就靜靜地圍在張迪的病床前,不忍心打擾他此刻的寧靜,默默地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幾分鐘。

一旁負責遺體捐獻的工作人員也忍不住紅了眼眶,但職責所在,該做的事情還要繼續(xù)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病床前

因為張迪早在他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的時候,就征得父母的同意,簽下了遺體捐贈志愿書。

而捐贈者在死后,必須要在兩個小時內處理,否則隨著身體循環(huán)的停止,遺體內的細胞會大量死亡而失去使用價值。

是什么讓張迪在29歲就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從拼命求生到從容赴死,他又經歷了怎樣的心理煎熬?

從小就是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張迪是遼寧沈陽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常年在外面打工。

和大部分農村孩子一樣,張迪也是一個留守兒童,從小和奶奶一起長大。

不過張迪從來都不是問題兒童,他早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艱難,也就理解了父母的艱辛。

除了懂事聽話,張迪在學校也沒有讓父母操過心,成績一向都是名列前茅,是同學們羨慕嫉妒恨的存在。

張迪一路優(yōu)秀考上本地重點高中,又憑借著踏實苦學,考上了東北大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迪的畢業(yè)照

在四年本科之后,張迪覺得還應該繼續(xù)深造,他又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動力工程,攻讀碩士學位。

可以說,一路積極進取,就是張迪的關鍵詞。

這么爭氣的孩子,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張迪考上研究生之后,父母也忍不住欣喜之情,替他擺了幾桌慶祝。

張迪也不是完全死讀書的孩子,他性格活潑開朗,喜歡籃球、吉他。

這樣全面發(fā)展的學霸,在同學和老師的心目中,就好像是偶像劇男主角一樣的存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迪在學校

不過張迪最喜歡的還是沉浸在圖書館里,對于他來說,越學習才越知道自己的淺薄,這也是他讀完本科還要繼續(xù)再讀一個碩士的原因。

碩士畢業(yè)后,張迪已經27歲了,看著父母斑白的頭發(fā),他認為是自己該承擔起家庭責任的時候了。

張迪成績好,剛一畢業(yè)就被上海計量研究院搶走了,這本來是好事情,可入職兩個月后,張迪就聽到了驚人噩耗。

這天,張迪突然發(fā)現自己身上出現了密密麻麻的小紅點,很像過敏感染的樣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紅點

一開始他也沒有在意,認為可能是不小心經過哪個地方,接觸到了容易讓人過敏的空氣或者粉塵,等過一陣就好了。

這種情況根本沒有隨著時間而消減,反而有所蔓延,但他依然沒當回事,想著去醫(yī)院皮膚科看看,就是擦點藥的事情。

可醫(yī)生卻不敢輕視這一身小紅點,他沒有隨便開點藥給張迪,而是鄭重地叮囑他,快去查血,做進一步的檢查。

這一次醫(yī)生的診斷結果,像是給了張迪當頭一棒,因為醫(yī)生判斷他得了急性白血病。

這種病是造血干細胞的功能受阻導致的,受病情影響,病人骨髓中的原始細胞和白血病細胞突然大量繁殖,數量多到阻礙了正常造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病床上

表現在身體外部就是局部出血、局部淤斑,一些患者還容易被認為是重度貧血。

之所以叫做急性,是因為這個病從發(fā)病到死亡的時間非常短,平均只有三個月,短的只有幾天時間。

盡管張迪一開始并不想讓父母擔心,可如今這個情況,不說是不行了,張迪只得將情況如實告訴父母。

父目乍一聽到這個消息,更是驚慌不已,但他們很快就鎮(zhèn)定了下來,他們知道,此刻張迪才是最無助的那個。

他們當即趕往上海,打定主意夫妻二人都要陪同張迪,直到把病看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父母陪同

醫(yī)生告訴他們,目前世界上對于這類白血病的處理方式都差不多的,為了能節(jié)省費用,張迪決定回到沈陽治療。

張迪的父母剛看到孩子的時候,只覺得他憔悴了很多,卻不知道醫(yī)生早已給他下過病危通知書了。

急性白血病一旦發(fā)病,病情加重得實在太快了,張迪很快從疑似皮膚病,到口腔出血、高燒不退。

張迪的父親張純生心中非常疑惑,明明兒子兩個月前入職體檢,顯示的都是健康,怎么會突然就得了白血病了,會不會是醫(yī)院誤診呢?

回沈陽接受治療

張純生夫婦帶著張迪回到沈陽后,眼看兒子再次被確診為急性白血病,他才算是放下了最后的不甘和僥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繼續(xù)住院

既然木已成舟,張純生也體現出了一個父親的擔當,他認為,無論如何都要盡一切努力,只要留住張迪。

而張迪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一開始就不同意再繼續(xù)治療,畢竟他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而治療的費用太高。

張迪不想再增加父母的負擔,但張迪不能理解父母甚至愿意代替他去生病的心理,哪里會同意他就這樣等死呢。

2018年8月,父母終于說服了張迪,讓他無論如何要再為了活著而努力一次。

張迪因此接受了4個月的化療,然后和張純生做了配型,將父親的干細胞移植到他體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化療是殺死壞細胞

化療是非常痛苦的,常見的惡心嘔吐、便秘都是家常便飯了,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掉發(fā)。

張迪也剃了光頭,當他接受了父親的干細胞移植手術后,病情有所減輕,新長出來的頭發(fā)似乎都充滿生機。

然而,2019年4月,張迪再一次復發(fā)白血病,他的健康只維持持了三個月,而且這次發(fā)病更加嚴重。

病魔似乎惡狠狠地嘲笑了張迪一家的不自量力,就連醫(yī)生都對張迪的病情表示不樂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次住院

因為復發(fā)的白血病來勢洶洶,化療已經無法殺死他體內的惡性細胞了。

當然張純生還可以再一次移植干細胞給張迪,但醫(yī)生也把結果說清楚了,即使移植成功,張迪最多還能活9個月,短則半年。

張迪知道,如果他愿意接受治療,無論是錢還是干細胞,父母都不會有任何遲疑,負債累累也會滿足他,盡管如今已經為他花了50多萬治療費用。

但他同樣也知道,再進行治療,也不過是在病床上躺半年,然后在茍活半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躺著過完殘生

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張迪堅定地對自己說。

張迪對父母說,他寧愿坦然從容地迎接死亡,也不要這樣低質量地延續(xù)無用的生命體征。

張迪還懇求父母:兒子已經不能在二老膝下盡孝,你們就不要再額外為我浪費錢了,留下這筆錢,就當是兒子的孝心了。

張迪的母親潘桂華聽到兒子如此懂事,而如此懂事的孩子為什么偏偏就遇上了如此不講理的病,她心中頓時悲憤不已。

潘桂華這幾個月一直鼓勵自己要堅強,不能增加兒子的心理負擔,到這個時候終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哭泣的母親

曾經聽說過一句話,如果上帝允許母親用自己代替孩子,那么醫(yī)院的天臺上一定站滿了母親。

此時潘桂華的心中,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可是她除了流淚,什么都不能為張迪做。

何止是張迪的父母不甘心,張迪自己寒窗苦讀20年,才剛剛步入工作崗位,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就又要匆忙和這個世界揮別。

他才是最不甘心的那一個,在等待死亡的時間里,張迪的心中逐漸有了一個堅定的想法。

是變成骨灰,就這樣散落人世間;還是捐贈遺體,盡可能幫助更多的人?張迪知道,后者更符合他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家三口合照

只不過,他這個想法一提出來,本來想要無條件支持兒子一切決定的母親,第一時間選擇了反對。

生命最后,選擇永存

張迪想要把遺體捐獻出來,交給醫(yī)學研究,既然他無法痊愈,如果能讓同樣病癥的人痊愈,或者這種病癥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研究,那他的捐獻就是有意義的。

潘桂華最不能接受這個安排,聽到兒子的話后,她幾乎整天都對著兒子以淚洗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母親總忍不住哭泣

張迪抱著她說:媽媽,你就同意吧,我還沒有為這個世界付出過什么,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了。

潘桂華被兒子的執(zhí)著和奉獻的精神所感動,她按捺下心中濃濃的不舍,點頭同意了兒子的選擇。

比起母親的柔情,父親的支持就顯得更加大氣一些,他就像捐自己的干細胞給兒子的時候一樣干脆。

他說,兒子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將來我死后,我也要學我兒子,為醫(yī)療做貢獻。唯一還有一個奢望,就是把我和我兒子放在一起。

張迪和父親在家中簽訂了遺體捐獻書后,仿佛了解了一樁心愿似的,松了一口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簽署遺體捐贈意向書

他的生命開始了倒計時,想著從上學開始,就沒有好好陪伴過父母,這段最后的時光,他最想做的,就是陪在父母身邊。

他努力裝得像一個沒事人一樣,帶著父母去近處的風景區(qū)走一走,這樣恬靜的時光,他也是過一天就少一天。

除了陪伴父母,張迪還有一個最放心不下的人,那就是一直撫養(yǎng)他長大的奶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擔心奶奶

奶奶年紀很大了,本身就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她又那么喜歡這個孫子。

張迪不知道,如果奶奶知道他生病的這個情況,她的身體能不能扛下去?

為了保險起見,張迪趁著自己精神和身體還好的時候,和父母回老家看望奶奶。

陪著奶奶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飯,他精心為奶奶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

他告訴奶奶,他就要去國外留學了,時間緊、任務重,往國內打電話也挺貴的,可能就不能經常和奶奶聯系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常感疲憊的張迪

奶奶摸摸他的臉,說奶奶不要你打電話,奶奶知道你乖乖的就行了。

張迪也握著奶奶的手,久久不愿意松開,因為他今后再也不能來看奶奶了,他的身體會越來越差,他怕奶奶看出端倪。

張純生夫婦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不能讓這個謊言穿幫,實在是無法承擔祖孫相繼出事的后果。

重新回到沈陽,張迪和父母努力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就像那首歌唱的,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相愛。

張迪想要抓緊最后的時間盡孝,而父母竭盡全力滿足張迪,他們不過是為了愛,在相互成全。

張迪在身體健康的時候熱愛運動,張純生也在家里為兒子買了跑步機,還買了運動服和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買的跑步機和鞋

張迪如今已經沒有力氣跑步了,但每天就在跑步機上散步,也要走上五公里。

看著兒子短暫地恢復活力,張純生非常高興,盡管他內心也清楚,可能是最后一次為他買這些東西了。

有媒體聽說了張迪放棄低質量生存,已經決定捐獻遺體之后,趕來采訪了這位勇敢且充滿大義的年輕人。

當問到他的一生,如今還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時,張迪沉默了,然后悲傷地說:生而為人,不能給父母養(yǎng)老送終,這是我最大的遺憾和不甘。

拒絕第二次干細胞移植,張迪在不久后就住進了醫(yī)院,2019年5月7日,張迪離開了這個他眷戀不已的世界。

在離開之前,他最后一次叮囑父母:一定要盡快把我忘了,然后保重身體,好好活著。

還有,一定要記住,給奶奶說,我是出國留學去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哄奶奶他出國了

病房里一直很安靜,怕漏聽了張迪的任何一個字,張純生強忍著眼淚,潘桂華也只是無聲哭泣。

為了不辜負張迪的臨終囑托,負責遺體捐贈事宜的沈陽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打破沉默。

他哽咽著簡單地說了兩句話,然后領著眾人向張迪的遺體默哀,這是張迪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后三分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病房默哀

張純生在心里默默地說:兒子,走好,我會永遠守護你。

張迪的生命永遠地停留在了他尚有無限可能的29歲,因為他去世前的大愛之舉,他獲得了2019年“感動沈陽”人物。

張純生代替兒子領獎,他認為兒子是選擇了另一種存在的方式,張迪從未離開,他將永不隕落。

您支持張迪拒絕低質量生存的做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