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11日,《中國婦女報》以《赤峰市巴林右旗:“愛心媽媽”斯欽吉茹格25年愛灑草原》為題,報道了“愛心媽媽”斯欽吉茹格用真心關愛困境兒童的動人故事。
赤峰市巴林右旗:“愛心媽媽”斯欽吉茹格25年愛灑草原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王永欽/鄒德榮
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愛心媽媽”斯欽吉茹格的名字家喻戶曉。25年來,她從個人善舉到團隊接力,從物質(zhì)幫扶到精神守護,用行動詮釋大愛,用真心溫暖一方。這位普通的蒙古族婦女不僅是“內(nèi)蒙古好人”“赤峰市道德模范”,更以跨越血緣的母愛,成為無數(shù)困境兒童的希望之光。

斯欽吉茹格的公益初心,源自父親的言傳身教。兒時記憶里,父親背著印有“紅十字”標識的黑色藥具箱,穿梭于牧民家的身影,是最溫暖的畫面。作為嘎查里唯一的赤腳醫(yī)生,不僅醫(yī)術精湛,更秉持著“醫(yī)者仁心”的樸素信念,無論嚴寒酷暑,只要接到牧民求助,便立即跨上馬背奔赴現(xiàn)場。對于老弱病殘的患者,父親總是分文不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善良的種子。中學畢業(yè)后,斯欽吉茹格從打工妹成長為創(chuàng)業(yè)者,生活改善后,她始終牢記父親“樂善好施”的教誨,毅然踏上公益之路。
2000年,26歲的斯欽吉茹格在家人支持下,開啟長達25年的幫扶之旅,個人累計捐款捐物超30萬元,連續(xù)資助的孩子一共有9名,間斷幫助的孩子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已經(jīng)參加工作,有的是研究生、大學生,還有中小學生。
受助學生小剛(化名)便是其中的一員,2008年,斯欽吉茹格主動聯(lián)系大板蒙古族中學,想個人資助幾名困境學生,學校向她推薦了初二年級的小剛。初見時,那雙眼睛里,閃爍著對知識、對未來的渴望光芒。正是這束光,瞬間觸動了斯欽吉茹格的心,她當即下定決心:“這個孩子,我一定要幫!”
從初二到大學畢業(yè),整整九年時光,她從未缺席小剛的成長。每年,她都會按時給送去生活費。學習用品、衣服書包,她總是隔三岔五地添置。哪怕出差到呼和浩特,行程再忙,她也要特意抽出時間去看望孩子,請孩子吃頓大餐。得知孩子家庭拮據(jù),她還常常捎錢帶物補貼家用。九年如一日的付出,讓小剛成長為人民教師,“沒有額吉的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她不僅是我的恩人,更是我最親的親人!”
個人力量有限,集體溫暖無窮。2015年,斯欽吉茹格牽頭成立巴林右旗“關愛之星”志愿者協(xié)會,與丈夫攜手帶動更多人投身公益。10年來,協(xié)會累計資助學生500余名,資助老人和病人200余名,捐助金額達48萬元。他們深入學校和嘎查,送去洗衣機、棉被等物資;組織志愿者陪孤寡老人聊天、為困境學生開展“一對一”幫扶,讓物質(zhì)幫扶與精神關懷攜手同行。
2024年,斯欽吉茹格加入“巴林淑慧愛心媽媽團”,與小敏(化名)一家結下母子情緣。她經(jīng)常送去米面糧油、學習用品。這份跨越血緣的溫暖故事,在2025年赤峰市紀念第115個“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暨“赤誠愛心媽媽”事跡分享會上,化作了最動人的講述。
巴林右旗婦聯(lián)主席鄒德榮表示,斯欽吉茹格的故事,是草原兒女大愛精神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與弘揚,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樂善好施的家風傳承,用愛心溫暖著龍鄉(xiāng)大地。在她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巴林淑慧愛心媽媽團”的志愿服務中,用自己的方式傳遞愛與溫暖,讓善意的光芒永續(xù)閃耀。
來源:中國婦女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