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無條件接納孩子》專欄的第44章,無條件接納,父母教育好孩子的基礎(chǔ)和前提,所以父母必須要做到無條件接納孩子。

我們說了,父母以往對于無條件接納的認識是錯誤的,不是什么只接納情緒不接納行為,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你永遠做不到無條件接納。

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只接納孩子的正確行為,但是對于錯誤的行為不接納的話,那這不就是明顯的有條件接納嗎?怎么還能稱之為無條件接納呢?

而且你只接納正確行為,卻不接納錯誤行為,這跟父母當(dāng)下的教育有什么區(qū)別呢?你當(dāng)下的教育難道不是只接納正確行為,不接納錯誤行為嗎?那是不是說,你當(dāng)下的教育也是無條件接納呢?

所以這種只接納情緒不接納行為的解釋是完全錯誤的,那無條件接納的正確解釋是什么呢?

很簡單,就是字面意思,就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接納孩子的所有,不管是情緒還是行為,不管是正確行為還是錯誤行為。

那肯定會有很多父母有疑問,就是按照這種解釋,好像無條件接納就等于無條件放縱,就等于不管孩子的任何問題。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我們無條件接納依然會解決孩子的問題,只不過解決方法跟父母以往認識的批評否定孩子,要求孩子改正的解決方法不同。

至于具體怎么操作,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我們已經(jīng)已經(jīng)分享過了,就是專欄第7章《無條件接納的核心:如何既接納孩子,又能同時糾正孩子的問題》。理論是沒有問題的,完全解釋的通,所以這里我們就不再重復(fù)了。

然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還會有一個疑問,就是無條件接納是不是就完全不會否定孩子呢?

畢竟我們強調(diào)孩子是沒有問題的,所有的都是正確的,那按照邏輯,好像我們父母就不應(yīng)該否定孩子,那孩子都是正確的,你否定什么呢?難道你要否定正確的,讓孩子變得不正確嗎?

按照這個邏輯,好像遵循無條件接納的理念,我們就不應(yīng)該否定孩子,不能對孩子說不。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我們依然需要否定孩子,只不過在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跟我們以往對孩子的否定是不同的。

同樣的否定,不同的感覺

一、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更多是糾正孩子認知的否定

孩子的很多錯誤行為,是因為他們不具備正確認知導(dǎo)致的,比如說孩子不懂得私有財產(chǎn)的概念,所以孩子會搶奪別的孩子的玩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否定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而對于一些孩子本身能力不足導(dǎo)致的錯誤,比如說孩子考試沒有考好,過度沉迷手機等,這些行為我們是不會否定的。

因為孩子之所以做出這些錯誤的行為,并不是因為他們認知水平不夠,而是他們能力不行,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會去否定。相反,我們會訓(xùn)練孩子,提升孩子的能力,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

但是以往父母下的否定就不一樣了,父母會無差別的否定孩子,不管孩子是缺乏認知,還是孩子能力不夠,我們父母都不會管,只會歸咎于孩子有問題,然后批評否定孩子,要求孩子改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無條件接納側(cè)重于教導(dǎo),不側(cè)重于否定

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和父母不接納下的否定側(cè)重點是不一樣的,以往父母否定的側(cè)重點是否定,更多的批評否定孩子,發(fā)泄父母的情緒。

但是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不同,它雖然也會否定孩子,告訴孩子是不對的,但僅此而已,然后更多的教導(dǎo)孩子,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提升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也就是說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所謂的否定其實還是教孩子如何更好的解決問題,致力于提升孩子的能力水平。而不接納下的否定則更多僅止于否定,是發(fā)泄情緒,但是對于問題是否能否更好的解決卻并不關(guān)注。

三、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只否定行為,并不攻擊個人

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其實本質(zhì)上還是接納孩子的。

無條件接納認為孩子是沒有問題的,孩子之所以會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行為,更多是因為他們?nèi)狈ο鄳?yīng)認知或者能力水平不夠,所以從心態(tài)上,看到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是接納的,并不會對孩子生氣發(fā)火,覺得孩子是廢物。

因此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僅止于否定孩子當(dāng)下的行為,并不會攻擊否定孩子,而是始終保持對孩子的接納。

但是我們以往的否定就不一樣了,我們會認為孩子是有問題,覺得孩子笨或者無能,然后會對孩子人格進行攻擊,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總結(jié)

簡單的說,無條件接納下的否定,是建立在接納上的否定,僅僅否定當(dāng)下的行為,并且側(cè)重于引導(dǎo)孩子如何做出正確的行為,讓孩子變得更強大,所以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反而會增強。

但是父母以往不接納下的否定就不一樣了,更多是側(cè)重于人身攻擊,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是在完全的否定孩子、傷害孩子。

所以雖然同樣是感受,但是帶給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