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29日,前北京市委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副國級)吳德在北京住所內(nèi)去世,享年82歲。

臨終前,吳德在病榻上顫抖地寫下了三行遺囑:

遺體捐醫(yī)學研究;住房交還國家;所有稿費捐西北女童助學。

吳德的一生波瀾壯闊,堪稱傳奇,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用自己的言行踐行了自己對信仰的終極詮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吳德,1913年出生于直隸(河北)豐潤,20歲加入共產(chǎn)黨,最初在唐山地區(qū)參加工人運動,先后組織了著名的開灤煤礦大罷工和唐山總同盟大罷工。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入侵華北,吳德發(fā)動開灤礦舉行起義,構(gòu)成了冀東起義的一部分,參與創(chuàng)建了冀東抗日聯(lián)軍,此后長期在河北東北部與日軍進行游擊戰(zhàn)。

1940年,吳德作為晉察冀代表前往延安參加七大,向毛主席當面匯報冀東的工作情況。此后留在延安工作,擔任中央敵后城市工委會秘書長(書記為周恩來,副書記為康生)。

抗戰(zhàn)勝利后,吳德重回冀東,擔任冀熱遼分局組織部長,后出任唐山市委書記。建國后升任天津市市長(為歷史上第二位天津市長,第一位是黃敬),1955年又升任吉林省委第一書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6年6月,吳德被緊急從吉林調(diào)到北京,擔任北京市委第二書記,負責重組北京市委的領(lǐng)導班子,從此直到1978年辭去職務,再到1995年病逝,吳德基本上都在北京。

在擔任北京市委領(lǐng)導職務期間,吳德工作細致,耐心負責,贏得了中央的認可。尤其是1971年的九一三后,作為北京軍區(qū)政委的吳德處事冷靜,沉著應對,被毛主席評價為“吳德有德”,“一鳴驚人”。

由于突出表現(xiàn),1973年十大上,吳德進入中央政治局,并擔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委會主任。此后和汪東興等人積極協(xié)助華國鋒、葉劍英對四人幫實施了隔離審查。整個過程中,他積極參加,立功頗巨。

1977年,吳德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一年后,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辭去了政治局委員的職務。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全體公報通過,“決定批準汪東興、紀登奎、吳德、陳錫聯(lián)四位同志的辭職請求,免除或提請免除四位同志所擔負的黨和國家的領(lǐng)導職務”,吳德于是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職務,正式進入退休階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吳德的女兒吳鐵梅說,父親退休后,搬到東交民巷17號3號樓里,生活待遇基本沒有變化。由于吳德在調(diào)到北京前就是吉林省委第一書記,所以享受正部級待遇。和吳德一起退休的汪東興、紀登奎、陳錫聯(lián)也都大差不差。

1982年,鑒于吳德在粉碎四人幫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被選為中顧委委員,他擔任這一職務10年,直到1992年中顧委撤銷。

據(jù)吳德的女兒吳鐵梅回憶,父親一生嫉惡如仇,看到新聞報道貪污的事情,會生氣地要求把電視關(guān)掉。有時候聽說一些不好的事情,還會跑到中紀委專門發(fā)言。

晚年的吳德著有《吳德口述》一書,其中有很多珍貴的回憶,此書的稿費都在吳德病逝后被捐獻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