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偵察敵情,是一場戰(zhàn)斗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戰(zhàn)前的偵查有問題、不到位,則有大概率會直接導致戰(zhàn)斗的失敗。

然而,在1940年的一場戰(zhàn)斗中,我方司令在嚴重誤判了敵情的狀況下,仍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全殲了日軍部隊。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一說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
將錯就錯
1940年,冀東軍區(qū)副司令包森帶率領部隊到達盤山地區(qū),為我軍開辟全新的根據(jù)地,以進一步抗日。

前往盤山地區(qū)的路上,得到情報的日軍對我軍進行了層層攔截。
他們以原本就設在我軍必經之路上的兩道防線為基礎,設下埋伏、制造包圍圈,企圖由此一舉捉住包森隊伍。
但作為身經百戰(zhàn)的軍隊司令,包森憑借著對環(huán)境的準確判斷和對敵人的了解,很快就趁著夜色直接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還把敵人騙得團團轉。
等日軍反應過來的時候,包森已經順利與盤山的部隊匯合,共同專注于根據(jù)地的建設了。
除此之外,八路軍還為人民清除匪寇、處處著想,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眼見著盤山根據(jù)地不斷發(fā)展,敵人自然是氣急敗壞。加上在包森進軍盤山一帶的時候他們并沒有如愿將其拿下一事,有些惱羞成怒的敵人卯足了力氣對我軍進行侵擾。
而日軍這些部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機動性,相對于我軍都要更強。因而,他們在縣城周圍作惡之后,我軍總是很難將其抓住。往往我軍趕到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跑沒了影兒。
于是乎,我軍司令包森的心中也是由此憋了一口氣。他不斷派人偵查著周邊的敵情,時時關注敵人動向,既是為了防止敵人鉆空子、大肆作亂,也是在等待一個可以痛擊敵人的機會。

在此期間,他甚至費盡心思地順利策反了日軍所控縣城下的一名警防隊小隊長,獲得了不少有用的情報。
而功夫不負有心人,1940年7月28日的凌晨時分,被包森派出去偵查的兩名新老偵查員高大章、楊澤,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
他們先是喬裝進入了日軍所控制的縣城,將其里里外外都仔細搜索了一番,但可惜并沒有什么可以報告的發(fā)現(xiàn)。
年輕一些的高大章同志,原本已經準備直接回部隊匯報結果,但偵查老兵楊澤卻拉住了他。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偵察兵,他的直覺告訴他這里一定有不對勁的地方。

為了偵查得徹底,他帶著高大章走上縣城附近的小山脈,站在山頂遠遠眺望著這個小縣城,及其周邊的景況。這不看不知道,一看果然有大問題。
只見一日軍打扮的小部隊,正打著旗、騎著馬,朝著根據(jù)地的方向快速移動。
見此情景,兩人趕緊飛奔回了部隊,給正在開會的包森與其他干部送去了消息。
會議上的眾人先是被急吼吼沖進來的兩人嚇了一大跳,而后便開始為此憂慮不已。
因為就在幾個小時前,我方部隊剛剛結束一場戰(zhàn)斗,正是疲乏需要休養(yǎng)的時候,此刻再去面對馬上就要進犯的敵人,著實是有一些艱難。
但包森包司令卻并不這么想。
首先,日軍部隊出擊的特征,往往有人數(shù)眾多、聲勢浩大這一點。
而現(xiàn)今所偵察到的是,這只是一支人數(shù)在七、八十左右的小部隊。其次,他已得到了日本騎兵部隊的行動情報。

根據(jù)情報,日軍的騎兵部隊最近根本沒有行動,且他們遠在兩百公里之外。
于是,包司令作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這根本就不是所謂的日軍部隊,而不是一支打著日軍旗號的偽軍罷了。
如果說,我軍對上的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那么這將是十分吃力的一場戰(zhàn)斗。但如果對面只是偽軍,我們便有信心一舉將其拿下。
一時間,會議室內的眾人都有些被包司令這個大膽的猜想給嚇到。但仔細思索一番,不少人都覺得包司令所言不無道理。
經過一番激烈地討論,我方最終認定這支進犯的軍隊并非日本本土部隊,而只是一隊小小的偽軍。確定了這一點之后,我軍便著手開始準備具體的伏擊計劃。
包森司令有信心借此機會給予敵人以痛擊,在戰(zhàn)斗部署上格外謹慎嚴密。

在敵人前往根據(jù)地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個名為白草洼的地方。此地地勢險峻,周圍是高聳綿延的山峰,底部是亂石嶙峋的深谷。
它既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絕佳伏擊之所,又是一個可以大力限制騎兵戰(zhàn)斗力的地點。
為了給敵人一個狠狠地教訓,包司令還細致地將我軍將士分成了三隊。他帶領一隊守在百草洼的出口,一隊負責封死敵人的退路,還有一隊從中間主攻,力求直接將敵人的部隊從中切割為兩部分,而后配合守在出口和封死退路的兩支部隊分別將其圍殲。
一切準備就緒,包司令帶領部下在白草洼靜靜潛伏了起來。而等敵人一步一步走近之后,包司令心中卻警鈴大作,覺察出了不對。

這支隊伍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行軍的姿態(tài)看起來卻是訓練有素,身上的裝備也都十分精良,胯下的高頭大馬更是健壯有力。
這樣的規(guī)制和部隊素養(yǎng),怎么看都不像是冒充日本人的偽軍。他們此次所要伏擊的,恐怕不是偽軍,而是日軍的精銳部隊。
打還是不打?包司令有些糾結。
此時,這支日軍小隊派出了一名偵察兵。他似乎發(fā)覺了哪里不太對,偵查過后與小隊頭領嘀嘀咕咕了好一會兒。
敵人在白草洼的入口徘徊半晌,最終還是往里走去。此時不打,等敵軍走過白草洼、走向根據(jù)地,麻煩或許會更大。思及此,包司令一咬牙,鳴槍下令。
“給我打!”

一時間,子彈、手榴彈全部往敵軍臉上,直打得他們措手不及。但他們畢竟是日軍的精銳部隊,先前的慌亂過后,他們便迅速有序地開始組織回擊。小股敵人騎著馬往山上沖,企圖反客為主,擠下八路軍占領制高點。
包司令幾乎一瞬間就明白了敵人的企圖。在1934年的譚家橋戰(zhàn)役中,我軍就是在伏擊敵人的途中,反被敵人搶占了制高點,把主動打成了被動,最終傷亡慘重。
“看準了打!一定不能讓他們沖上來!”包司令大聲吼道。

面對有備而來的我方將士,敵人反客為主的謀算最終還是沒能成功。除了一名裝死回去通風報信的日本兵,其他人在我軍不懈地圍追堵截下,都被盡數(shù)清剿消滅。
只是,這畢竟是支高軍事素養(yǎng)、強武器裝備的隊伍,我軍還是付出了一定的傷亡代價。
不過,在親自動手打掃了戰(zhàn)場之后,眾人都覺得此次的犧牲和付出是大有價值的。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被他們全殲的這支隊伍,是日本關東軍有名的武島騎兵隊。

而武島騎兵隊內的每個日本士兵,不僅傳承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上陣之時兇猛異常、無懼死亡,并且大都是貴族之子。
他們從小受到的優(yōu)質教育,使他們在軍事素養(yǎng)和個人能力上都十分突出,所組成的騎兵部隊更是在軍中有著“貴族之花”的稱號。
因此,在得知此部隊被我軍當成偽軍全殲了之后,日軍大呼不可能。
經此一役,我軍可謂是大大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更是在整個抗戰(zhàn)歷史上留下了十分出彩的一筆。

事實上,包司令身上的傳奇遠不止此次意外全殲日軍的精銳部隊。早在1938年的10月份,包森就立下了活捉日本天皇表弟的驚天戰(zhàn)績。
遠近聞名的包司令
當時,包森的警衛(wèi)員王振西不幸被俘。日軍本想直接將其處死,但王振西表示,自己可以幫助他們勸降包森。
聞言,日軍便沒有馬上殺他,還讓他帶路,企圖包圍包森。若是包森不肯投降,便將其絞殺。但他們沒有想到,王振西只是假意投降,很快就找機會把消息遞給了包森。
包森很快做了萬全的準備,而后與王振西里應外合。在王振西單獨帶著日軍首領赤本等人進來時,包森直接活捉了赤本。
而據(jù)他身邊的翻譯透露,這位赤本背后有著的竟是日本天皇表弟這樣的大身份。但包森其實并不在乎赤本到底是誰。在他眼里,只要是侵犯我國的敵人,就都該殺。

于是,沒過多久,包森就親手了結了赤本。但外圍的日軍并不知道這件事,一度以為赤本只是被包森俘虜。
也因此,日軍之后還派出了一萬人的部隊來營救赤本,甚至表示只要包森放了赤本,他們還可以為八路軍提供一些幫助。
但包森根本無心與他們虛與委蛇,而是相當直白地回復道,赤本已經成了他手下的亡魂,日軍想要的話,倒是可以來為他收尸。
此言一出,日軍可謂對其恨之入骨,針對追殺,可卻并未取得多大的成效。至此,包森聲名鵲起。
除此之外,包司令過人的堅韌與忠貞,也是他為人稱道的重要原因。
1933年的秋天,包森在工作中被特務發(fā)現(xiàn),而后被捕入獄,刑期高達十年。而特務對待我方人員的殘酷態(tài)度,是眾所周知的。對待包森,他們也不例外。

包森在獄中受盡了慘絕人寰的酷刑,被折磨得不成人樣。但就算是這樣,他也依舊沒有停下抗爭的腳步,甚至還能組織獄友絕食抗議。
但也因此,他被敵人重刑監(jiān)禁看管起來,暗無天日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年。好在,西安事變之后國共合作,為這一事變帶去了轉機。包森出獄后,被組織安排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政治工作。不久,又重新回到了戰(zhàn)場前線。
直至1940年全殲日軍精銳部隊武島騎兵隊,包森在各軍之間乃至敵人當中的聲名,都達到了最高點。甚至,當時日本部隊中的不少人都拿包森來作為賭咒。表示如果有問題,就讓自己“出門遇上包森”。
犧牲與緬懷
世事無常,戰(zhàn)場艱險。令人無比遺憾和痛心的是,這樣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抗日英雄,終究還是沒能撐到最后,親自迎接戰(zhàn)爭最后的勝利,親眼看到如今的太平盛世。
1942年的2月17日,包森所率領的部隊 在遵化縣內與一隊日偽軍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
戰(zhàn)斗中,他冒著槍林彈雨爬上山,在高處用望遠鏡觀察敵方的情勢。
卻沒想到,被對面的狙擊手悄無聲息地鎖定,最后一槍射中了他的胸部。但就算是這樣,包森也沒有第一時間下火線。
他強忍著身體上的劇痛,有條不紊地交代安排著接下來的戰(zhàn)斗事宜,沒有讓我方的軍心有半分的動搖。
做完這一切,包森才讓警衛(wèi)員將其背下陣地,處理傷口。
可惜,包森的傷勢太過嚴重,經過緊鑼密鼓地一系列搶救,這條英雄的生命還是沒能被保住。威名赫赫的包司令,就這樣英勇犧牲,時年僅為32歲。

而為了繼續(xù)穩(wěn)定軍心、恐嚇敵人,不自亂陣腳叫敵人鉆了空子,包森犧牲的消息被死死封鎖了起來。
敵人摸不清包森的情況,打起仗來也確實是畏首畏尾,生怕包森在哪里突然就把自己給伏擊了。
而等到包森犧牲的事情被傳出去,除了我軍將士和人民百姓悲痛不已,日方對此的報道也出人意料地沒有偏頗。字里行間不僅沒有污蔑諷刺之意,甚至還多有敬重之情。
而到了1992年2月,一位極其特殊的祭拜者來到了盤山烈士陵園。他是白草洼戰(zhàn)斗中唯一幸存的日本兵——冢月正南。

時至今日,也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耄耋老人了。
只見,他在烈士碑前緩緩跪下,鄭重不已地進行叩拜。他此次前來,既是對自己當年所犯下的侵華罪行進行懺悔、贖罪;也是想來再度瞻仰一下這個以一當百、殲滅日軍精銳部隊的大將。
為表真心,冢月正南還親手獻上了花圈。而花圈上,則是他親手書寫的挽聯(lián):
“驚弓之鳥漏網之魚,不死之人拜謁包森?!?br/>
由此,可見包森對上武島騎兵隊的那一戰(zhàn),給他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他身上如虹的氣勢與堅韌忠義的精神品性,就算是作為侵略者的日軍也不得不敬仰佩服。

總結:
包森司令的一生,短暫卻熠熠生輝。他把自己的全部都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流盡了血汗,只為中華民族更光明坦蕩的未來。
而像這樣的英雄烈士,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太多太多。中華民族今天的崛起離不開他們的貢獻。就讓我們,向這樣的英雄致敬!
參考資料
天津日報-包森:痛擊日寇血灑盤山
文史春秋-“中國的夏伯陽”——抗戰(zhàn)名將包森
黨史博采-盤山抗戰(zhàn)一“諸葛”——記包森烈士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