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總有那么幾個人,微信加了好多年,頭像不換,朋友圈三條都不滿,甚至直接就是朋友圈僅展示三天。
有時候你都懷疑,這人是不是把你刪了?點進去一看:沒刪。只是他從來就不發(fā)朋友圈。

有人說這叫低調,人家不愛張揚,可真相往往沒那么簡單,要真是低調,也不至于一點痕跡都不留,像個隱形人。
那些微信上基本不發(fā)朋友圈的人,到底是哪些人?

第一種人: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有些人不是沒內容發(fā),是社交恐懼壓根讓他們對朋友圈這東西敬而遠之。
你問他們:“為什么不發(fā)朋友圈?” 他們會說:“發(fā)了怕被人說矯情,怕別人點贊太少,怕同事誤會,怕親戚議論……”

一個怕字,把自己活成了朋友圈邊緣人,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評判焦慮”;
意思是一個人總擔心自己被別人否定和評價,于是就開始回避一切可能暴露自己的場合。
我之前和不發(fā)朋友圈的朋友聊天,他們說,朋友圈就是高壓展示場,一發(fā)東西就感覺自己像站在舞臺上,四面八方的眼睛都在盯著自己。
發(fā)個旅游照,別人說你炫富;發(fā)加班照,別人說你裝忙;發(fā)雞湯文,又說你裝深沉。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朋友圈里,一個都不能得罪。所以干脆不發(fā),誰也不得罪。

第二種人:不是社恐,是精神斷聯(lián)者
這類人不是怕發(fā)朋友圈,也不是沒內容,而是從根本上對分享這件事失去了興趣。

他們內心已經完成了一種社交去欲化,像《烏合之眾》里講的那樣,人一旦脫離群體的心理認同,會越來越冷淡、獨立、甚至有點孤僻。
這類人往往很有想法,他們看透了社交的套路,覺得朋友圈不是生活,而是舞臺,發(fā)得多的人不一定過得好,不發(fā)的人反倒輕松自在。
例如導演賈樟柯,微博極少更新,微信朋友圈幾乎沒人看到他發(fā)內容;
但他每年拍片、寫書、做策展,干的事一件沒落下,這不是不熱愛生活,而是他把生活過在了線下。

這類人就是現實版的精神斷聯(lián)者——不退出社交媒體,但也不再參與表演。

第三種人:社交賬戶不是用來生活,而是用來潛水
這一類人,他們從不發(fā)朋友圈,也從不評論,但卻什么都知道。
誰和誰談戀愛了,誰最近換工作了,誰去哪個網紅城市打卡了——他們心里門兒清,比熱搜還熱。
他們的朋友圈不是展示臺,而是情報站。
這些人,你問他:“對某熱點事情你怎么看?”他總會笑而不語,可等到真正需要有用信息的時候,他一開口,能驚掉你下巴。

這種人是典型的高控制型社交者,他們不是不社交,而是只社交他們想社交的人。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你所回避的,最終會成為你性格的一部分?!?br/>
但他們不是回避,而是選擇性的忽略,他們是看透之后的冷靜,是對信息過載的抗拒。
他們在朋友圈裝死,其實心里比誰都清醒。

第四種人:已經把朋友圈當成了危險地帶
還有一種人,很現實,他們是被社會毒打過的人。
曾經在朋友圈發(fā)過生活點滴、心情感悟、家人孩子,結果被同事截圖八卦,被上司借題發(fā)揮,被親戚冷嘲熱諷,甚至被人拿去當作把柄。
于是他們學乖了:朋友圈不發(fā),信息不留,把一切可能暴露自己的痕跡都清干凈。
這就像那句老話:“吃一塹,長一智?!彼麄儾皇遣幌敕窒?,而是不敢再輕易信任朋友圈這個地方了。

有個真實的案例,一個打工人發(fā)了一條想辭職的朋友圈,忘了分組,結果被老板看見了,第二天就被約談,三天后被調崗。
從那以后,這位打工人的朋友圈就變成了一片空白。
這類人不是悲觀,而是現實,他們已經把朋友圈,從朋友之間的小天地,變成了職場社交的雷區(qū)。
以上就是不發(fā)朋友圈的四種可能的情況,但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為什么不發(fā)朋友圈這事兒看起來那么不尋常呢?

因為現在的這個時代,微信朋友圈,就像一個人的數字外殼,你看到的是朋友圈,其實背后是一個人的性格、選擇和經歷。
現在交朋友,加了微信,對方通過的話,系統(tǒng)就會顯示“你已成為對方的好友”;
但這個人不發(fā)朋友圈,這個好友就不是好友,因為你根本不了解這個人。
成年人交朋友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復雜。

還是小孩社交比較輕松愉快:他們根本不需要什么朋友圈,他們在公園里遇見,不用打招呼,很自然就一起玩,天黑了就各回各家。
如果下次有幸還能遇見,那就在一起玩一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