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鬧市區(qū)的“天屎之路”或許是一次契機,讓人們重新審視城市與自然的關系
“人在樹下走,屎從天上來”,鄭州鬧市區(qū)有條路因鳥糞遍布被稱為“天屎之路”。近日有當地網友吐槽,路過這里時常遭受到“鳥屎攻擊”。
據了解,樹上的鳥大多都是夜鷺,夜鷺落戶于鬧市區(qū),市民能和這些可愛的鳥生活在一起,的確增添了很多樂趣,這也體現了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良。但鳥糞作為“副產品”,給居民帶來不便,如何消除這種煩惱,讓人和鳥都能“各安其所”,是對人與自然相處以及城市治理提出的一個新議題。

圖據大象新聞
夜鷺,為國家“三有”野生動物(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通常棲息于濕地、沼澤等自然環(huán)境。如今,部分夜鷺種群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選擇在城市行道樹上筑巢繁殖。這條“天屎之路”正是夜鷺選擇集中棲息的區(qū)域之一。由于夜鷺是群居動物,大量排泄導致樹下區(qū)域鳥糞堆積,給城市生活帶來了“新問題”。
人們雖然喜歡、包容這些鳥,但對鳥屎的抱怨也可以理解。鳥糞不僅影響市容,還可能帶來衛(wèi)生隱患,如滑倒風險、衣物車輛清潔成本增加等,還會對一些沿街商戶的生意帶來影響。
但簡單粗暴地驅趕夜鷺并非良策,不僅影響鳥類棲息,違背生態(tài)保護理念,也可能讓城市失去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夜鷺成群在此,意味著對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用腳投票。如有專家指出,夜鷺排泄糞便隨機性太大,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要想杜絕夜鷺糞便給市民帶來的干擾,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附近和路過的居民給予理解和包容。那么,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如何找到更科學、更可持續(xù)的解決方案,積極探索出更智慧的共處之道?
比如,可以優(yōu)化清潔管理,市政部門可增加該路段的機械化清掃頻次,定期沖洗路面,減少鳥糞堆積。同時,可在特定時段(如夜鷺活動高峰期)設置警示牌,提醒過往行人注意。還可以設置防護設施,在夜鷺棲息密集區(qū)域安裝防鳥糞遮擋棚,或在停車位上方加裝防護網等,減少鳥糞對車輛的影響。
此外,當地或許還可以“變廢為寶”“轉危為機”。例如,打造生態(tài)科普地標,將“天屎之路”轉化為城市生態(tài)教育的窗口。通過趣味標識、科普展板等方式,向市民普及夜鷺的生態(tài)價值,甚至可適度結合觀鳥活動,吸引自然愛好者,讓“問題路段”變成特色景觀。在解決市民煩惱的同時,也為城市帶來新的亮點。
實際上,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也曾因鳥類棲息引發(fā)關注。這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平衡人類活動與生態(tài)保護的深層問題。此次鬧市區(qū)的“天屎之路”或許是一次契機,讓人們重新審視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城市管理不應只追求整齊劃一的“潔凈”,而應兼顧生態(tài)多樣性。在人與自然相處的關系處理中,要用平衡之道成就真正的宜居之城。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冷河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