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井岡山的冬夜寒風凜冽,曾志坐在一間泥墻小屋的木凳上,懷中抱著剛滿40天的兒子?;椟S的油燈搖曳,映照著嬰兒熟睡的臉龐,溫暖的呼吸輕觸她的指尖。窗外,軍號聲隱約傳來,催促紅軍準備轉移。

她低頭凝視兒子,試圖將他的眉眼刻進記憶,淚水卻無聲滑落。

因為到了明天,她就要?把他托付給一位陌生的副連長,然后自己跟隨著大部隊踏上戰(zhàn)火中的征途。

什么時候才能跟兒子再見面,已經是未知數了。

當時間來到1997年,年邁的曾志與兩個兒子共同合照,在照片中,曾志笑得非常開心,他的兩個兒子也步入了人生的老年,而這張母子合照的背后,卻有著幾十年難以訴說的悲歡離合,在革命年代,曾志曾經為了革命事業(yè),也跟孩子們曾經分開過。

那么曾志與兩個兒子之間有著怎么樣的故事呢?

他們的生活又是怎么樣的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曾志生于?1911年湖南宜章的一個普通農家。她出生時,家境清貧,父母以種田為生,生活艱辛。15歲,她憑刻苦自學考入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她站在鮮紅的黨旗下,鄭重宣誓:“我生為黨的人,死為黨的鬼,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永不叛黨?!?/p>

這句誓言,如星火,點燃了她一生的信念。

1927年,16歲的曾志投身黨的秘密工作。她走村串戶,組織農民學習識字,宣傳土地革命。她用樸實的語言,講述地主壓迫的真相,鼓勵婦女走出家門。她的熱情感染了無數鄉(xiāng)親,也吸引了衡陽地委組織部長夏明震。兩人志同道合,結為革命伴侶,共同籌劃湘南起義。他們深夜商討計劃,分發(fā)傳單,組織武裝力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起義后不久,夏明震在郴縣“反白事件”中中彈犧牲。

曾志站在丈夫的遺體前,淚水模糊了視線,她默默收起悲痛,繼續(xù)奔走于革命前線。

她的青春歲月,浸透了信仰的堅定。少女曾志或許未料到,這份初心將引領她面對一次次撕心的抉擇。

當時的湖南和江西,作為中國近代農民運動最旺盛的地方,涌現(xiàn)出了許許多多的革命人才,也同樣有大量的革命同志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

這兩個地方孕育了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也同樣留下了許多遺憾的故事。

1928年,17歲的曾志隨南昌起義部隊登上井岡山,她懷著身孕,步伐卻未遲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夏明震犧牲之后,曾志每天都以淚洗面,可是這種情緒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也終究不是一個辦法,夏明震作為我黨出色的同志,最希望的不是妻子永遠深愛著他,而是帶著彼此之間共同確定的使命,為曾經的理想一直奮斗。

曾志明白丈夫生前留下的信念,所以,她并沒有停下革命的腳步,在井岡山時期,她與賀子珍結下了非常深刻的革命友誼,賀子珍是井岡山上的第一位紅軍女戰(zhàn)士,曾志在她身上學到了許多珍貴的品質。

她參與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組織擔架隊冒著槍林彈雨救助傷員。她協(xié)助建立紅軍第一所正規(guī)醫(yī)院,擔任總支書記,協(xié)調匱乏的藥品與物資。她在泥墻小屋里,用粗糙的木板搭建手術臺,用撕碎的布條為戰(zhàn)士包扎傷口。她還教護士熬藥、分發(fā)飯食,確保傷員得到照料。

同年11月,曾志歷經三天三夜難產,生下兒子石來發(fā)。

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孩子的哭聲讓她心生柔情,她用破布縫制小衣,夜里輕拍他入睡。但?戰(zhàn)火未熄,紅軍即將轉移。她明白,帶著嬰兒無法繼續(xù)戰(zhàn)斗。40天后,她將石來發(fā)交給王佐部隊的副連長石禮保,石來?發(fā)這個名字,也是孩子的養(yǎng)父石禮?保?給他起的,離別之前,她抱緊孩子,低聲呢喃,試圖記住他的模樣。她撫摸他的小手,親吻他的額頭,然后將他遞給石禮保,轉身離去,眼淚浸濕了衣襟。

1929年,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進軍。轉移命令緊急,曾志來不及再看兒子一眼,背起行囊隨部隊下山。她站在山路上,回望井岡山的霧靄,心中默念孩子的名字。

這次別離,如刀割心頭。她將母愛深埋,繼續(xù)投身革命,展現(xiàn)了對信仰的忠誠。

1930年,曾志調往福建,擔任地下工作負責人。她化裝成商販,穿梭于廈門街頭,傳遞情報。她與紅七師黨代表蔡協(xié)民結為伴侶,兩人并肩作戰(zhàn),應對敵人的搜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31年,廈門黨組織急需經費,曾志再次懷孕,生下次子小鐵牛。革命的緊迫讓她無法猶豫,她與蔡協(xié)民商議,將孩子交給當地一位中醫(yī),以100塊大洋換取組織經費。

這又是一次痛心的離別。

離別前,曾志與蔡協(xié)民帶著小鐵牛去了舟山公園。她將孩子放在草地上,凝視他的笑臉,試圖將每一絲表情刻在心底。她用手指輕撫他的臉頰,逗他咯咯發(fā)笑。

他們走進照相館,拍下全家福,留住最后的瞬間。

溫情的瞬間,只是為了讓以后想起遺憾的故事時,足以沖淡那種痛苦的情緒,但痛苦的情緒,是不會消失的,曾志清醒地愛著兒子,也執(zhí)著走上革命的道路。

未來是光明的,道路是荊棘的。

沿途是刺痛的,到達時才能定義對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曾志喂完最后一次奶,抱緊小鐵牛,淚水滴落在他的襁褓上。她將孩子交給前來接應的同志,目送他們遠去,內心一片空寂。不久,噩耗傳來,小鐵牛因天花夭折,年僅數月。

知道兒子離去?,曾志沒有說話,而是選擇獨自站在海邊,回憶草地上的小臉,淚水融入海風。

福建的歲月,曾志多次與死神擦肩。她喬裝潛入敵區(qū),躲避軍警盤查,機敏應對危機。母愛的傷痛未讓她退縮,反而讓她更堅定地投入革命。

1933年,贛南的革命形勢愈發(fā)嚴峻。曾志在臨時搭建的紅軍營地生下三子曾春華。孩子出生僅13天,組織要求她轉移到新的據點。她看著襁褓中的嬰兒,心如刀絞,但戰(zhàn)局不容遲疑。她將曾春華交給可靠的同志,叮囑他們妥善安置孩子。她為孩子裹緊薄被,低聲說:

“媽媽會回來找你?!?/p>

隨后,她背起行囊,奔赴前線。

這一次,曾志篤定了心思,一定要回來找到自己的孩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34年,蔡協(xié)民在一次行動中被叛徒出賣,壯烈犧牲。

又一位革命伴侶的犧牲,讓她的人生變得陰霾重重。

曾志接到消息,沉默良久,將丈夫的遺物收進布包,繼續(xù)組織群眾支援紅軍。

六年間,她失去兩位丈夫、兩個兒子,第三個孩子音訊全無。這些打擊,足以讓常人崩潰???曾志卻選擇將悲痛化為力量。她走村串戶,動員婦女縫制軍鞋,籌集糧食。她的堅韌,源于信念:

個人之痛,遠不及民族解放的使命。

1938年,曾志與陶鑄以夫妻身份在廈門開展地下工作。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聯(lián)絡進步人士,建立秘密據點。

在工作的過程之中,兩人產生了情愫,然后結為連理,生下女兒陶斯亮,而?女兒的笑聲給曾志帶來片刻溫馨,她常在夜里為陶斯亮縫補衣裳,哼唱童謠。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前夕,組織調派曾志與陶鑄赴東北敵后,組織游擊斗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將4歲的陶斯亮托付給延安保育員楊順卿。

與過去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托付,是有跡可循的,是一位母親能夠沿著離去的路,再次歸來,是她堅信再次歸來的時候,孩子會在路的這一頭笑著對她招手。

看著陶斯亮,曾志總是能夠想起過去的幾個孩子。

除了夭折的老二,另外兩個孩子還好嗎?

她不知道,她只知道革命需要她。

臨行前,曾志蹲下身,抱緊陶斯亮,親吻她的額頭。她對楊順卿說:

“若我們回不來,孩子交給你撫養(yǎng)?!碧账沽恋臏I水打濕了她的衣襟,曾志強忍悲傷,微笑著說:“媽媽會回來。”她與陶鑄向毛主席?辭行,表達為革命獻身的決心。毛澤東點頭贊嘆:

“這才是陶鑄和曾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隨著革命穩(wěn)定之后,楊順卿帶著陶斯亮,踏上北上尋親之路。她們討飯、打工,顛沛流離一年,終于將陶斯亮送回曾志身邊,陶斯亮成為曾志唯一陪伴長大的孩子。

新中國成立后,曾志擔任廣州市委書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成為了黨中央組織工作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她身居高位,卻始終牽掛失散的兒子。

于是乎,在1950年的時候,她委托福建省副省長方毅尋找曾春華。

也是在革命同志們努力的尋找中,17歲的曾春華被找到時,但是此時的曾?春華?,讓?曾?志?心痛欲裂,甚至想要暈倒,她?對孩子的愧疚,纏繞了她?的一生。

曾?春華?被找到的時候身患淋巴結核,腿部殘疾,衣衫破舊。他站在曾志面前,瘦弱的身影讓曾志淚流滿面。他告訴母親,自己被養(yǎng)父母嫌棄,流浪街頭,做過苦工、賣過小貨。他在教會醫(yī)院接受手術,切除兩根肋骨和一個腎,保住性命,卻留下殘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聽到孩子講述種種,曾志哭了又哭,不能自己,她為了革命奉獻了一切,那一切她?都心甘情愿,可是孩子的任何創(chuàng)傷,都?是?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曾?志握住他的手,哽咽地說:

“是媽媽對不住你?!?/p>

她后來?安排曾春華進入學校讀書,他后來考入西安化工工業(yè)技術學校,成為炸藥工程師,過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1951年,曾志又?通過井岡山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找到大兒子石來發(fā)。

24歲的石來發(fā)來到廣州,站在母親面前,淚水奪眶而出。

他訴說童年:6歲時,養(yǎng)父石禮保一家犧牲,他與70歲的瞎眼奶奶相依為命。他牽著奶奶的手,拄著破籃,挨家乞討,艱難長大。曾志聽聞,心如刀絞。她想留石來發(fā)在廣州,給他更好的生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石來發(fā)卻說:

“我要回井岡山,給奶奶養(yǎng)老送終。”

曾志欣慰地點頭,送他返回故土。她常托人捎去舊衣、藥品和干糧,寄托對兒子的思念。她一次托人帶去一包舊毛衣,叮囑:

“給來發(fā)的孩子穿,山里冷。”

1966年,陶鑄離去?,曾志失去相伴37年的摯愛。

而?她被錯誤批判,下放農村,接受勞動改造。她未抱怨,未消沉。她對女兒陶斯亮說:“革命靠信仰,非個人恩怨。我對選擇的道路無悔?!彼?0歲高齡挑水種菜,汗水濕透衣衫,卻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尊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5年,石來發(fā)帶孫

子石金龍到北京探望曾志。74歲的曾志興致勃勃,帶祖孫爬上長城,笑聲回蕩。臨別時,石金龍請求曾志幫忙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zhèn)戶口。曾志沉默片刻,溫和地說:

“農民有田有地,有飯吃有衣穿,何需轉戶口?”

她以革命者的立場,婉拒了孫子的愿望。石金龍后來回憶,他起初不解,但多年后理解了奶奶的信仰,敬佩她的無私。

1997年,曾志與兩個兒子留下合照,生命的坦途她丈量過了,是親情與革命理想終究不能調合距離感,這道距離,橫在了她的人生面前,始終無法愈合,但也成為了她的路。

時光似箭,歲月如梭。

過去種種,都成為了一抹微笑,成為了一張合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98年,曾志走完87年人生。臨終前,她讓女兒陶斯亮清理積蓄。她從80多只舊工資袋中取出數萬元,遞給女兒,叮囑:“

這些是我的辛苦錢,每筆清白?!?/p>

她要求將錢捐給湖南祁陽和宜章的貧困地區(qū),興建希望小學。她留下遺囑:

死后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遺體送醫(yī)院解剖。

她要求骨灰分葬三處:一部分撒在井岡山小井醫(yī)院旁,陪伴戰(zhàn)友;一部分埋在廣州白云山,與陶鑄長相守;一部分安于八寶山,承載革命榮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6月26日,曾志的遺體火化。沒有花圈,沒有靈堂,只有簡單的告別儀式。戰(zhàn)友們淚濕衣衫,久久不忍離去。她的骨灰按遺愿安放,井岡山的小井醫(yī)院旁,一座小墓碑上刻著:“魂歸井岡—紅軍老戰(zhàn)士曾志?!卑自粕降氖拢c陶鑄的記憶永存。

曾志的遺囑,是她對革命理想的最后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