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明時節(jié),松柏蒼翠。站在父親李鴻賓烈士的墓前,71歲的駱霞娟沒有太多悲戚之色。陽光穿過枝葉,映照著她手中那本印有“崇敬慰問年歷”的紅色冊子,也映照出這座城市對英烈與軍人的濃烈情感。

30年來,上海市擁軍優(yōu)屬基金會如同一座橋梁,將個體的追思轉(zhuǎn)化為集體的致敬,將社會的暖流匯聚成守護長城的磅礴之力。這背后,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稟賦——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始終賡續(xù)紅色血脈,于國際化大都市的肌理里深植崇軍基因。

1995年的春天,上海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面對50萬名優(yōu)撫對象的生活困境與國防建設的時代需求,選擇以社會化力量破解雙擁工作的深層次命題。彼時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起步不久,上海已敏銳意識到,擁軍優(yōu)屬不能只靠財政的“獨輪車”,更需要全社會的“眾人拾柴”。從政府主導到社會協(xié)同,這場改革背后,也是城市治理思維的一次嬗變。

基金會的首筆“大單”頗具象征意義——創(chuàng)辦全軍第一所軍人電視中專學校。當市場化的教育資源向軍營敞開,當“入伍即入學,退伍即畢業(yè)”成為現(xiàn)實,上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改革前沿的擔當”。30年間,從學歷教育到技能培訓,從“水兵能量艙”到智慧教室,基金會始終在尋找社會需求與軍隊變革的共振點。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如靜水流深,潤物無聲。

在退役軍人劉新民家里,廚房、衛(wèi)生間經(jīng)過專門為優(yōu)撫對象進行的適老化改造,不僅地磚、瓷磚都換新了,還擺脫了以前每年至少三次堵塞之苦,這令他一直津津樂道。細節(jié)折射出的是上海雙擁工作從“保障生存”到“提升尊嚴”的深刻轉(zhuǎn)變,基金會全額承擔“滬惠保”費用、光明牛奶每月送達烈屬家門、立功官兵攜家屬暢游浦江……這些超越單純物質(zhì)幫扶的舉措,成為社會尊崇的具象化表達。

這些舉措并非單向施予,而是構建起了情感閉環(huán)。每年軍地雙方共同揭曉的“上海最美退役軍人”榜單,既是對奉獻者的禮贊,也是對價值引領的強化。從龍華烈士陵園的祭掃到《英雄兒女》的復排,從“萬人看上海”活動到退役軍人關愛基金,上海正在用文化記憶與制度創(chuàng)新,編織一張有溫度的崇敬之網(wǎng)。

站在成立30周年的節(jié)點回望,基金會的意義早已超越“慈善組織”的范疇。它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新型軍政軍民關系:既有“后方服務中心”對軍人家庭的人性化關懷,也有退役軍人志愿者服務隊反哺社會的良性循環(huán);既包含每年數(shù)千萬元資金的項目化運作,更孕育出“崇敬聯(lián)盟”“崇敬之家”等社會組織生態(tài)。

30年來,基金會累計支出12.74億元,數(shù)百萬人次因此受益。而比數(shù)字更動人的,是那些深藏于時光褶皺里的溫暖敘事:復旦大學烈士子女楊飛完成學業(yè)的軌跡,見證著教育幫扶如何改變命運;烈屬每月收到的“隨心訂”牛奶卡,記錄著個性化服務的細膩;每年春節(jié)前送抵的崇敬慰問禮包,成為上海特有的“年味”符號……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動人畫面,拼合出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雙擁工作的“上海樣本”。

固我長城的力量,不僅在于磚石的堅固,更在于人心的凝聚;不僅需要制度的設計,更需要情感的共鳴。當駱霞娟輕撫墓碑訴說“我們過得很好”時,當退役軍人在“崇敬之家”找到歸屬時,當年輕戰(zhàn)士在智慧教室里敲擊鍵盤時,這座城市對英烈與軍人的尊崇,已經(jīng)積淀為人民城市建設最深厚的紅色底蘊,可感可知,持續(xù)長久。

原標題:《新民述評 | 一座人民城市的恒久尊崇》

欄目編輯:趙菊玲 文字編輯:顧瑩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