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被譽為“元人冠冕”,他的藝術代表了元代的“門面”,論全能的確沒人能比得上他,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在單項上他也天下無敵。舉例來說,論水墨山水畫,倪瓚、吳鎮(zhèn)并不輸給他,而論草書,有一位書家更是讓他自嘆不如,直言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此人就是鮮于樞。

鮮于樞與趙孟頫是摯友,又一同學書,趙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币馑际钦f現(xiàn)在鮮于樞去世了,世人說我擅長草書,這就好比“山中無老虎”。

能令趙孟頫心悅誠服的同代書家,鮮于樞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他們兩人在“復古”書風上可謂志同道合,趙孟頫把重點放在了行書,而鮮于樞畢生致力于復興魏晉草書。他甚至對唐宋前輩們大加貶斥:“張長史、懷素、高閑皆名善草書。長史顛逸,時出法度之外;懷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閑用筆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壞,不可復理?!?/p>
在他看來,宋代“尚意”書風導致了草書書寫時的信筆揮灑,進而使得很多筆法失傳了。他曾在西湖邊筑起一座“困學齋”,用20余年鉆研魏晉唐人法帖,最終得其精髓,下筆便有二王形神。

《杜甫魏將軍歌卷》是鮮于樞晚年的“扛鼎之作”,論用筆之精彩、書寫之飄逸,700多年來無人可比。此作縱48厘米、橫462厘米,共39行、150余字,字徑大小不一,小的約7厘米,大的足有13、4厘米,書寫得酣暢盡興、豪邁瀟灑,此作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有學者稱贊鮮于樞是“草書怪杰”,他在繼承二王張懷的基礎上,又彌補了各自的缺憾,如“二王”無大字傳世,張旭、懷素草書的趣味性不足等,《杜甫魏將軍歌卷》以《自敘帖》《古詩四帖》筆法為基礎,又加入晉人草書的連帶與絞轉,處理得細膩精到。

此作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筆畫蒼勁如“屋漏痕”,起筆多露鋒,隨即鋪毫下行,筆畫之粗細、輕重,筆速疾徐對比強烈,繼承懷素草書筆畫之爽利。飛白處枯筆外露,顆粒感十足,既增蒼勁之感,又暗合杜甫此詩意境。鮮于樞在此卷中打破元代草書的秀逸傳統(tǒng),形成力透紙背的視覺沖擊。

這部作品既恪守草法規(guī)范,又注入個人豪情,將它臨摹透徹,晉唐正宗草法也就學到了。

而今,我們將鮮于樞《杜甫魏將軍歌卷》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與原作別無二致,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