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吃的文化也是很講究的。我國古代人不僅很愛吃,并且很會吃。也因為這樣,才造就了我國八大菜系,各個菜系風格獨特,美食品種眾多,形成了龐大的中國菜系。
當代人們在美味的菜肴面前,很多人都以吃貨自居,其實中國古代的吃貨們在追求美食的享受上不比當代吃貨們差,甚至更勝一籌。
1
伊 尹

伊尹是商初大臣,他原是商湯王妻子有莘氏陪嫁的奴隸,曾為庖人,善烹飪,以“鵠羹”等美味獻于商湯王,并且以烹飪之術闡述治國之理,受到商湯的器重,后為宰相。
相傳伊尹初見商湯時的談話,后被整理成《呂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強調烹飪選料要熟悉原料來源與性能,調味不能太過,要掌握好火候與水質,還強調“九沸九變”,即加工精細,所有這些,反映出幾千年前的烹飪理論水平確是令人自豪的,伊尹不愧為古代名廚的榜樣。
2
劉 安

西漢的淮南王劉安是一位文學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美食家。他的美食家身份深入人心,以至于后世有人還寫了一本《淮南王食經》。
劉安在美食方面的成就,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發(fā)明的豆腐,據說他是在煉丹的時候無意中將豆腐制作出來的。雖然這是個民間傳說,不過明朝的《物原》《本草綱目》中都有關于劉安發(fā)明豆腐的記載。
3
杜 甫

詩圣杜甫,印象中,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似乎總是眉頭緊鎖,感懷天下蒼生。但其實,杜甫并不總是苦兮兮的,他還是個頗有情調的“美食家”。
杜甫早年出身官宦,見識過不少富貴人家的精致美食。他曾在某位將軍家中嘗到一味生魚鲙:“鮮鯽銀絲鲙,香芹碧澗羹?!?/p>
杜甫身逢亂世,在粗茶淡飯中他都能樂在其中,翩翩成詩,領悟美食之道。拜訪好友,條件簡陋,只能用春韭菜和摻有黃梁的糙米執(zhí)行,他寫詩贊道“夜雨前春韭,新炊間黃梁。”
路邊野果充饑,他能賦詩一首“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前半生游走仕途富貴之中,后半生淪落漂泊,更能體會一蔬一飯的重要與美味。一生顛沛,卻對美食衷心不改,故常能苦中作樂,詩興湍飛。
4
蘇 軾

說到蘇東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豪放派詞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然而,真正讓蘇東坡廣為人知的,就要說到他的曠達和對美食的心得。
為了吃,他孜孜不倦地研究食物的各種烹飪方法,以至于一大堆的菜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東坡肉、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魚……蘇東坡不僅會吃、擅做,還把美食寫成詩文。吃鳊魚,寫《鳊魚》;吃野雞,寫《野雉》;吃豆粥,寫《豆粥》……
蘇東坡的美食哲學,遠不止“好吃”二字。他寫《老饕賦》道:“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痹谒磥?,美食是天地饋贈,更是精神解藥。一鍋東坡肉,燉的是“慢火細熬,終成大器”的豁達;一口荔枝甜,品的是“苦中作樂,甘之如飴”的灑脫……
5
袁 枚

袁枚是清代的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袁枚在吃的方面極有研究,他“吃貨”的名氣,絲毫不亞于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他在吃上,有三個癖好,第一個,是每到別人家,都要帶上家里的廚子。吃到好吃的,就讓廚子到廚房里去學,別人若不愿意教,就“執(zhí)弟子之禮”,死乞白賴地求。再不教,就想吃的時候抬著轎子去把別人家的廚師請來隨園。第二個是愛收集食譜。第三個,是喜歡和名廚交朋友。
有生之年,他四處收羅美食的做法,寫成了集中國古代烹飪理論和實踐之大成的菜譜——《隨園食單》。他用文人精妙的筆觸,記錄了各種美食的烹飪方法,寫出了一本紙質版的“舌尖上的中國”。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