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5年4月,紅星新聞記者在一家公司的廠長文建國的帶領下來到了一個車間。
剛一進去,記者便聞到一股濃烈的氣味,這氣味聞起來并不友好,讓人不大舒服。
文建國跟記者解釋說:這些氣味是蟲子們釋放的信息素,是它們交流和標記領地的一種方式,雖然不好聞,但是并沒有啥毒性,所以無需緊張。

記者發(fā)現這養(yǎng)殖車間的光線超級暗,只有屋頂上有星星點點的光亮,只能借著手電筒的光線才能勉強看清楚,而這些蟲子們看到光線過來之后紛紛逃跑。
它們居住的地方就像是一張張的芯片一樣,看上去很是神奇,工作人員拿起其中的一片,一些蟲子就趕緊逃走了。

但是當工作人員將這些“芯片”放回去的時候,這些蟲子又爭先恐后地回到原來的地方。
記者打聽了一下,才知道這些蟲子平時都是吃奶粉長大的,長大了之后就會吃一些由小麥,玉米,微量元素,奶粉混合而成的飼料,而且這飼料還是國家專利配方。
可以說這些蟲子們是住著“星空房”,吃著“營養(yǎng)餐”,每天的生活都舒適愜意。

而且它們生長和繁殖速度很快,從孵化到采收只要半年左右,堪稱昆蟲界的“生長冠軍”。
在養(yǎng)殖基地里面,一共生活著將近220億只蟲子,它們相當能吃,一天都能吃將近28噸飼料,這樣的支出也不是輕松就能夠承擔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蟲子竟然能過上如此好的生活呢?

?—【·用處多多的“小強”·】—?
這種蟲子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蟑螂。
提起蟑螂估計大部分人都沒啥好感,因為這玩意出現的地方通常都相當陰暗潮濕,而且它能攜帶60多種細菌和寄生蟲,并不是什么友好的生物。


但是車間養(yǎng)殖的這種大蟑螂和咱們平時在家里見到的那些還是很不一樣的,家里能看到的那些品種大部分都屬于德國小蠊,而車間里養(yǎng)殖的這種屬于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體型更為龐大,在其頭部還帶有獨特的白色蝶斑,就像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獨特“紋身”。

不僅如此,美洲大蠊還有很強的斷肢再生能力,如果把腿或者觸角剪掉,它們幾天之內就能長出來。
它們一生可以經歷七八次蛻皮,每一次蛻皮都是一次新生,具備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這種神奇的能力在昆蟲界也是極為罕見的。

美洲大蠊成蟲體長通常在27-40毫米之間,其身體呈紅褐色,仿佛身披一層神秘的“戰(zhàn)甲”,在光線的映照下閃爍著獨特的光澤。
最為顯著的特征當屬其前胸背板,上面有一大的黑褐色蝶形大斑,這個蝶形大斑猶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是美洲大蠊獨有的標志。

斑的中線向后延伸成“小尾”,如同蝴蝶輕盈的尾巴;中線前方有一 “T” 形小斑,邊緣呈淡黃色,恰似給這個蝶形大斑鑲嵌了一道金邊,使得整個色斑看起來更加絢麗奪目。
美洲大蠊的頭頂裸露在外,不會被前胸背板遮住,其口器為咀嚼式口器,這是它們獲取食物的重要工具。

它的復眼呈現出深邃的黑色,猶如兩顆神秘的寶石,對光線的變化極為敏感。
觸角則是紅褐色,細長且發(fā)達,呈鞭狀,長度甚至超過了尾端,如同盲人手中的拐杖,幫助它們在黑暗中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

美洲大蠊原產于南美洲,作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原住民”,它們對濕熱環(huán)境有著獨特的偏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們逐漸適應了這樣的氣候條件,并且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習性之中。
在中國,南方各省份溫暖濕潤的氣候,為美洲大蠊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huán)境。

美洲大蠊有著典型的晝伏夜出習性,強烈的光線會讓它們感到不安和恐懼,因此它們多隱匿在無光的縫隙、墻角等陰暗場所,如同隱藏在黑暗中的刺客,靜靜地等待夜幕的降臨。
作為雜食性昆蟲,美洲大蠊的食譜極為廣泛,幾乎可以說是 “來者不拒”。

它們對食物的選擇性并不嚴格,但相對而言,發(fā)酵類淀粉性食物是它們的最愛,就像小朋友對糖果的喜愛一樣。
此外,它們也鐘情于腐敗的有機物和含油食物,在自然界中,垃圾堆、糞便和積聚油脂的水溝等地,常常能看到它們忙碌覓食的身影。

它們在這些地方尋找著生存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扮演著生態(tài)系統(tǒng)“清道夫”的角色。
美洲大蠊堪稱生命力最強的昆蟲之一,其繁衍史可以追溯到3億 5000萬年前的上石炭紀。
在傳統(tǒng)觀念中,蟑螂一直被視為害蟲,而美洲大蠊也不例外。

由于它們常常出沒于下水道、垃圾堆等骯臟的地方,身上攜帶了大量的病菌,如痢疾桿菌、霍亂弧菌、黃曲霉菌等多種病原體和寄生蟲卵。
在覓食的過程中,它們會污染人類的食物,傳播各種疾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和經濟損失,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對美洲大蠊只有厭惡和驅趕。

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發(fā)現了美洲大蠊身上隱藏的巨大價值。
美洲大蠊被當成藥物使用已經有長時間的歷史了,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在現代醫(yī)學中,以美洲大蠊為原材料制成的中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除了藥用價值,美洲大蠊還具有一定的營養(yǎng)價值,它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含量豐富、富含多種礦物質元素和微量元素,甚至比常吃的雞、鴨、魚肉還要高。
在一些地區(qū),美洲大蠊也被開發(fā)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雖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食用蟑螂可能難以接受,但在美食文化豐富多樣的今天,它也成為了一種獨特的飲食體驗。

在四川的這個養(yǎng)殖基地里,220 億只美洲大蠊正在實現從害蟲到“寶藏”的神奇轉變。
它們不再是人們眼中令人厭惡的病菌攜帶者,而是成為了醫(yī)藥領域的寶貴資源,為人類的健康和科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轉變不僅讓我們對美洲大蠊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無限可能。也許在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美洲大蠊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發(fā)現。
參考:
紅星新聞《探訪西昌“全球最大蟑螂基地”:220億只“小強”住星空房吃營養(yǎng)餐,成為制藥“原料”》2025-4-13
拱北海關《建立進境病媒生物DNA條形碼庫 破解國內檢測關鍵共性難題——中山海關技術中心科研項目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21-5-31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