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105毫米K.18裝甲Selbstfahrlafette IV Ausführung A(Dicker Max),簡稱大馬克思自行反坦克炮,戰(zhàn)斗權(quán)重為3.7,再更新1.57“Battle March"中引入。

20世紀30年代,歐洲各國基于一戰(zhàn)經(jīng)驗修建了大量永備防御工事,如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這些工事堅固且火力配置完善,德軍需要射程遠、威力大、穿甲性能強的火炮來突破。于是在1938年,德國計劃研制大威力自行火炮,克虜伯公司承擔任務(wù),選用K18型105毫米加農(nóng)炮作為搭載火炮,并將炮管改為兩段式,加裝大型炮口制退器,縮短后座距離,同時選用四號坦克底盤作為搭載平臺。

1939年4月25日,克虜伯公司提交了兩個設(shè)計草案W1298和W1299,軍方選中前者,并于同年夏季定型,獲得軍用編號”10厘米四號自行火炮“。然而,因克虜伯公司產(chǎn)能緊張,直到1941年1月才在馬格德堡的格魯森工廠下線2輛原型車。這2輛原型車在設(shè)計上有較大改動,采用四號E型坦克底盤和懸掛裝置,戰(zhàn)斗室向后延伸至車尾,引擎移到車體中部,進氣口移到車體兩側(cè);可攜帶26發(fā)分裝式彈藥,車組乘員5人,并在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前夕被送至第521裝甲殲擊營。

在行動初期,它常作為坦克部署在前線攻擊蘇軍步兵和坦克部隊,但動力系統(tǒng)存在嚴重問題,影響行動能力。1941年6月,其中一輛大馬克斯首次遭受損失,因彈藥被引燃發(fā)生劇烈爆炸而受損嚴重,德軍放棄維修;另一輛則在東線戰(zhàn)斗到1941年秋季,參加了基輔戰(zhàn)役等,期間取得了一些戰(zhàn)績,如在布良斯克和阿斯科爾季擊毀蘇軍行軍車隊中的四個目標(包括至少一輛T-34),還在德維希村附近擊毀一輛KV-1重型坦克。

1942年夏季,僅存的一輛大馬克斯重返東線,到秋季時已有12個擊毀戰(zhàn)績;也在同年秋季,大馬克斯隨第521營被派往斯大林格勒。不過,到了1943年初,它從第521營的裝備清單上消失,很可能在蘇軍發(fā)動的”天王星“行動期間被擊毀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