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天安門廣場,估計所有去過北京的人都到過那里,也都會被天安門城樓上的巨幅毛主席畫像吸引。

但很多人在觀瞻后都會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新中國成立后,從技術層面上已經(jīng)可以拍攝彩色照片了,為什么城樓上不掛毛主席的真實照片,而是堅持掛毛主席的畫像呢?這里面究竟有怎樣的考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把時間撥回到1949年2月。是日北平舉行了和平解放慶祝大會,準備會議的工作人員在開會現(xiàn)場掛上了毛主席的畫像。自此之后,北平只要有重要活動和會議,都要掛起毛主席的畫像。

當時組織上已經(jīng)考慮到應該創(chuàng)作一幅更大的毛主席畫像,直接掛到天安門城樓上,因為該區(qū)域是北京最醒目的位置。

于是安排畫家周令釗擔任主筆,完成了第一幅巨幅作品,在這一年的7月7日懸掛到了天安門城樓上,這是第一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到了開國大典的時候,經(jīng)過討論,天安門城樓又換了一副,換成了毛主席戴八角帽的一副畫像,作者依然是周令釗。

或許在普通人看來,只要畫好畫像就行,這里面難道有什么說法嗎?

這幅畫像其實真的不簡單,從創(chuàng)作到修改,到最后確定,可以說歷經(jīng)波折。

當周令釗接到新的任務,得知這幅畫要在開國大典當天使用時候,他立刻意識到了這件事非同尋常。

首先,開國大典是意義非凡的政治活動,這次活動旨在向國內(nèi)外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了,舊的歷史時期結(jié)束了。毛主席當天要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并見證歷史,國內(nèi)外媒體都會目睹并且拍下當天的影像資料,所以容不得任何疏忽,就連大典當天的著裝細節(jié),當時都提前討論了很長時間。

他要創(chuàng)作的巨幅毛主席畫像要掛在天安門正中心被所有人看到,顯然更不能出任何差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次是從畫家的角度出發(fā),很多人畫了一輩子畫,但作品注定只能被一部分人看到,有的人是因為沒有名氣,畫的再好,也就只有周圍幾個親屬見過他的畫。

有的人雖然是頂級名家,例如齊白石,都知道他是中國最有名的畫家之一,在國外也是公認的世界藝術大師。但很多人只知道齊白石,并未真的見過齊白石的作品,哪怕是印刷品或者網(wǎng)上照片其實也沒見過,因為沒有關注過藝術這方面的東西。所以周令釗的這幅毛主席畫像只要掛上去,就意味著他的作品已經(jīng)載入了史冊,會讓很多人看到,他也會因此在藝術史上留下名字,和齊白石等頂級大家一樣不可磨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無論是從國家的角度,還是從個人的角度,這都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所以他內(nèi)心是非常激動,當天晚上就難以入眠,反復思考該如何創(chuàng)作毛主席巨幅畫像,如何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毛主席的風采。

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反復思考,他終于完成了這幅作品,消息傳到了時任北京市長聶榮臻耳中。聶榮臻第一時間趕來看作品,當場提出了表揚,稱贊畫得好,有毛主席的神韻。但細心的聶榮臻還是提出了意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聶榮臻關注到作品上毛主席的扣子是敞開的,這是因為周令釗參考的真實照片上扣子確實是敞開的。

聶榮臻覺得扣子最好全都整齊系上,顯得更莊嚴一些。于是周令釗立刻修改,等他修改完回家后,他接到了一個緊急電話,聶榮臻又想到了一個方面,那就是毛主席的衣服上有“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雖然遠看不太清楚,但如果細看,會感覺這五個字破壞了畫面的協(xié)調(diào)性,略顯突兀。

聶榮臻反復想了半天,覺得還是應該去掉這五個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考慮到明天天亮開國大典就開始了,畫像也已經(jīng)掛了上去,現(xiàn)在拿下來再改已經(jīng)來不及了。工作人員趕緊拿上梯子和畫材,跟著周令釗趕到天安門跟前,他在梯子反復上下進行修改,終于在天亮前完成了作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陸續(xù)換了好幾次,1977年畫家葛小光擔任了主筆,有人問他,為什么一定要掛畫像,而不是照片。

他說照片只能做到表面相似,但拍不出神韻,有局限性,但畫像可以彌補照片的不足,同時突出人物的非凡風采,這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堅持掛畫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