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大地風云變幻,國民黨政府在三大戰(zhàn)役后幾乎一蹶不振,蔣介石的命運搖搖欲墜。而毛澤東則乘勝追擊,思考下一步棋的落子。就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兩位不同陣營的智者分別向蔣介石和毛主席獻計,一人引領國民黨退守臺灣,另一個則建議解放軍先拿下臺灣。

這場智謀與歷史的交織,究竟是怎樣的“幕后對弈”?誰為蔣介石指明了最后的避風港?而毛主席為何未能立即執(zhí)行“先奪臺灣”的計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亂世中的智者:蔣介石的“軍師”張其昀

1949年初,國共內戰(zhàn)接近尾聲,國民黨接連失去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zhàn)役,軍隊元氣大傷,統(tǒng)治搖搖欲墜。蔣介石多次召開高層會議,尋找一條保住國民黨命脈的出路,但始終難下決斷。就在這關鍵時刻,張其昀的出現(xiàn)成為國民黨命運的轉折點。

這位學者型幕僚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戰(zhàn)略建議——退守臺灣。張其昀,浙江寧波人,字曉峰,學術背景深厚,早年曾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與上海商務印書館,專攻地理與歷史。抗戰(zhàn)勝利后,他逐步成為蔣介石身邊的重要智囊,以地緣戰(zhàn)略和歷史研究見長。

與國民黨其他軍事將領的觀點不同,張其昀的看法更為系統(tǒng)而長遠。早在1948年底,眼見局勢愈發(fā)不利,張其昀就敏銳地開始思考退路。他并未局限于傳統(tǒng)的軍事防線,而是將目光投向地理位置獨特的臺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其昀并非毫無根據(jù)地提出臺灣作為退守之地。他詳細分析了地形、資源、經濟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他指出,臺灣位于中國東南沿海,與大陸隔著寬闊的海峽,在軍事上具備天然屏障。即使當時解放軍銳不可當,??哲娏α康谋∪跏顾麄兌唐趦入y以跨海作戰(zhàn)。

正是臺灣海峽的天險,能夠為國民黨爭取喘息之機。此外,他對臺灣的資源優(yōu)勢了如指掌。臺灣島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給自足能力強。農業(yè)生產可滿足軍民的糧食需求,而日據(jù)時期留下的工業(yè)基礎也為未來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可能。

他堅信,只要合理規(guī)劃,臺灣可能轉化為東山再起的基地。社會環(huán)境的特殊性也是他提議臺灣的原因之一。1947年發(fā)生的“二二八事件”對臺灣的社會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經過鎮(zhèn)壓和整肅,島內的反抗力量被削弱,再加上半個世紀的日據(jù)統(tǒng)治使得臺灣居民與大陸有一定心理距離。

張其昀認為,這些因素對蔣介石整頓內部、重建秩序大有助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場抉擇:西南、海南還是臺灣?

1949年,三大戰(zhàn)役結束后,解放軍的戰(zhàn)斗力愈發(fā)強大,國民黨節(jié)節(jié)敗退。面對局勢的全面崩盤,國民黨高層不得不開始考慮轉移中央機關,以保存最后的力量。然而究竟退向何處,成為蔣介石和其幕僚們激烈爭論的核心問題。

當時擺在蔣介石面前的選擇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qū)、海南島和臺灣這三個方向。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也伴隨著各自的局限性。許多高官提出撤往西南,理由在于西南地區(qū)地勢險峻,屏障眾多。北有綿延的秦嶺,東有長江三峽,南有復雜的橫斷山脈,易守難攻。

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正是依靠西南地區(qū)作為后方基地,最終戰(zhàn)勝了日本。因此,西南被認為是較為穩(wěn)妥的選擇。然而張其昀的判斷與眾不同,他認為西南并不適合作為國民黨的最后退路。他的理由非常明確。

西南與大陸腹地緊密相連,盡管地形復雜,但在解放軍強大的地面部隊面前,這些屏障無法形成足夠的阻隔。解放軍很可能采取從北向南、從東向西的逐步推進戰(zhàn)術,對西南形成全面圍剿。此外,當?shù)氐胤綄嵙ε蓱B(tài)度曖昧,對國民政府的忠誠度不足,這些都讓西南難以成為可靠的后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海南島也曾進入國民黨的考慮范圍。作為一個獨立島嶼,它與大陸隔著瓊州海峽,在地理上有一定的屏障作用。海南島的面積和人口也具備一定的承載能力。然而,瓊州海峽相對狹窄,無法真正阻擋解放軍的攻勢。

同時,海南島經濟基礎薄弱,農業(yè)和工業(yè)發(fā)展水平都不高,難以支撐長期的防守和戰(zhàn)略儲備。因此,海南的劣勢很快被顯現(xiàn)出來。在一番分析對比后,張其昀將目光鎖定在臺灣。他指出,臺灣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它天生適合作為防守的屏障。

臺灣海峽寬闊,波濤洶涌,即使解放軍意圖跨海作戰(zhàn),其尚未完善的海軍和空軍都難以完成大規(guī)模渡海行動。此外,臺灣島上土地利用率高,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也有助于農產品的穩(wěn)定供給。

島內的交通網絡在日本統(tǒng)治期間已建立起基礎,鐵路和公路連通主要城市和港口,有利于部隊調動和資源運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金、文物與人才:國民黨的“大遷徙”

1948年底至1949年初,隨著大陸局勢逐漸失控,蔣介石為實施退守臺灣的計劃,開始了一場有條不紊的“大轉移”。這次轉移包括人員、文化遺產和金融資源的全面遷移,為國民黨在臺灣的重新起步打下了重要基礎。

1948年年底,國民黨內部已初步確定臺灣為最后的退守基地。隨后,蔣介石下令啟動物資的轉移,最先運走的是上海和南京的黃金儲備和外匯資源。當時,中央銀行與中國銀行負責運送的大批貴金屬被裝上船只,從黃浦江碼頭運往臺灣。

這批黃金總計七百七十四箱,重達兩百多萬兩,另有數(shù)千箱銀元,一同成為日后臺灣經濟運轉的重要后盾。與此同時,伴隨這些貴金屬轉移的,還有大量珍貴文物。故宮博物院及其他文物機構從南京和北平(今北京)陸續(xù)將部分館藏裝箱,運往臺灣保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文物數(shù)量龐大,種類涵蓋青銅器、書畫、瓷器等國之重寶。據(jù)統(tǒng)計,首批運往臺灣的文物多達2972箱,其中一些國寶級藏品至今仍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除了財產和文物,蔣介石同樣看重對人才的保護。

國民黨在大陸掌控的高等學府及研究機構中,不少專家學者也被動員遷往臺灣。他們中既有長期為國民黨服務的政治和軍事官員,也包括在教育、文化、經濟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精英人士。這批人才為后來臺灣的文化與科技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在運輸過程中,蔣介石親自安排軍艦護送,并要求相關部門將這場遷移列為“絕對機密”。早在1949年1月,蔣介石任命心腹陳誠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緊接著又派蔣經國到臺灣主持相關事務。兩人的任務包括協(xié)調這些物資和人員的安全抵達,同時組織臺灣內部的行政接管與穩(wěn)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一位高人:楊杰與“搶占臺灣”之策

1949年初,隨著解放戰(zhàn)爭進入決勝階段,共產黨在軍事上連戰(zhàn)連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將解放全國視為最終目標。就在這一年,一位特殊的人物提出了一項針對臺灣的軍事計劃。這位人物不是別人,正是曾任國民黨高級將領、后轉向共產黨的楊杰。

楊杰,原為國民黨中的少壯派軍官,長期在軍事戰(zhàn)略領域有著獨到見解。因對蔣介石的部分施政心存不滿,楊杰逐漸疏遠國民黨高層。1949年,他明確選擇加入新中國,成為解放戰(zhàn)爭中重要的謀士之一。同年,他向毛澤東提交了一份針對臺灣的建議方案。

根據(jù)歷史記載,這一方案核心內容是搶在國民黨完全撤退到臺灣之前迅速發(fā)起軍事行動,直接解放臺灣。楊杰提出的理由是,當時國民黨在大陸節(jié)節(jié)敗退,軍心渙散,組織力不足。盡管蔣介石已開始籌劃臺灣的戰(zhàn)略防守,但相關部署尚不完善,解放軍若能迅速出擊,將占據(jù)主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相比之下,國民黨??哲婋m有一定基礎,但短時間內很難全面調動,特別是在陸軍全面潰敗的情況下,解放軍應抓住時機,迅速解決臺灣問題,以防未來形成更大的割據(jù)局面。然而,這一提議并未付諸實踐。解放軍在1949年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跨海作戰(zhàn)能力不足。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尚未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運輸船只、護航艦艇以及登陸裝備的匱乏,限制了大規(guī)模渡海行動的可行性。同時,臺灣海峽寬闊,潮汐復雜,即便調動足夠的人力和物資,成功跨越的概率也不高。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最終決定將主要精力用于解決大陸的殘余戰(zhàn)事,而將臺灣問題暫時擱置。除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國際環(huán)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當時,美國在遠東地區(qū)的戰(zhàn)略關注點逐漸顯現(xiàn),臺灣因其重要的地緣位置,成為美國重點防守的對象。

毛澤東判斷,過早對臺灣采取軍事行動可能引發(fā)更復雜的國際干預,這也促使中共中央決定先完成對大陸的全面解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的分岔路:兩位智者的結局與影響

1949年后,隨著國共內戰(zhàn)的終局漸漸清晰,兩岸開始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而在這段歷史轉折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兩位人物——張其昀和楊杰,也迎來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他們的抉擇與行動,為兩岸未來的走向留下了歷史的印記。

張其昀,作為蔣介石的重要智囊,在國民黨全面潰退前就積極規(guī)劃臺灣的戰(zhàn)略布局。他的“東撤論”被蔣介石采納后,他隨國民黨大批高層遷至臺灣。抵臺后,張其昀在國民政府內部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繼續(xù)協(xié)助蔣介石進行各類政策制定,尤其是在臺灣的社會穩(wěn)定與教育領域貢獻突出。

1962年,張其昀辭去所有政務職務,轉而投身于教育事業(yè)。他在臺北陽明山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大學,致力于弘揚中華文化和培養(yǎng)新一代的臺灣人才。張其昀的教育事業(yè)被認為是其人生中的重要篇章,他也因此被稱為臺灣的“文化之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一邊,楊杰的命運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這位曾經效力于國民黨的軍事專家,在轉投中共后成為新中國的一員。1949年,他為毛澤東提出“先奪臺灣”的戰(zhàn)略建議,試圖讓解放軍搶在國民黨固守臺灣之前采取行動。

然而,由于當時解放軍海空力量的不足,以及國際局勢的制約,這一計劃未能實施。楊杰隨后投身于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為解放軍的現(xiàn)代化提出多項建議。盡管他的建議未能改變當年的歷史走向,卻為中國的軍事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兩人選擇不同陣營,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都在各自的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張其昀的戰(zhàn)略眼光使國民黨在臺灣站穩(wěn)腳跟,而楊杰的軍事思想則為解放軍提供了跨海作戰(zhàn)的理論基礎。兩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歷史智慧與格局,讓他們成為國共兩黨圍繞臺灣問題的象征性人物。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系列之八:退守臺灣

2019-10-15 05:34

博談網

作者: 李小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