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春日的鳥兒在林間水邊棲息嬉戲

吸引眾多觀鳥愛好者駐足拍照

大家使用長焦裝備拍鳥被戲稱為“打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月初,北京玉淵潭公園,大量市民游客觀看“打鳥”景觀。湖邊聚集大量“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

河姆渡的先民也愛鳥崇鳥

沒有照相機的他們

把日常用具做成鳥的造型

一起認識鷹形陶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雄鷹展翅:

在“豆”上,自由飛翔

距今約70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

長江下游地區(qū)

活躍著一支古老的文化

這里的先民我們叫他們“河姆渡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總能看到

威猛自由的雄鷹從上空掠過

他們崇拜飛鳥,向往天空

也想給鷹“留個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于是他們把盛放食物的陶豆

塑造成鷹的形象

這件鷹形陶豆的盤口兩端

對應有鷹頭和鷹尾的造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邊各有一只翅膀

整體好像展翅欲飛的雄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此別致的造型既寫實又抽象

反映了河姆渡時期原始先民的思維與信仰

今人視之又是一件藝術珍品

02

河姆渡先民“打鳥”

純手工,全“高清”

在博物館中與鷹形陶豆一同展出的

有個“撞臉”牙雕

應是一件河姆渡文化的裝飾品的殘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鷹頭特征被特意放大

勾喙、眼睛、羽毛……

線條清晰流暢

顯示了先民的高超的手工技藝

與“抽象”審美

在河姆渡文化發(fā)展演變過程中

鳥的圖符始終處于

原始藝術創(chuàng)作的核心位置

這里的先民一方面喜愛鳥的美麗靈動

另一方面則是對鳥的崇敬

讓鳥幻化為圖騰,為他們“代言”

此前《文博日歷》就介紹過

一件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雙鳥朝陽”象牙蝶形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精細雕刻的畫面中

兩只鳥長著鉤喙(huì)昂首望天

仿佛在引吭啼鳴

蝶形器邊緣做襯托的是線條流暢的羽狀紋

03

豆,最早是一種“高腳盤”

黃豆、綠豆、花生豆

土豆、扁豆、咖啡豆

我們印象中的“豆”大多是植物、食物

△“豆”的甲骨文示例,可以說是很“寫實”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豆”的甲骨文示例,可以說是很“寫實”了。

“豆”的甲骨文長這樣↑

是一個象形字

表示一種盛放食物的“高腳盤”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八角星紋彩陶豆 山東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八角星紋彩陶豆 山東博物館藏

豆分為有蓋、無蓋兩種

它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戰(zhàn)國 彩繪朱雀攫(jué)蛇漆豆 安徽博物院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戰(zhàn)國 彩繪朱雀攫(jué)蛇漆豆 安徽博物院藏

兩周時期

青銅豆逐漸成為重要的禮器

與鼎、壺等配套使用

還有“無豆不成禮”的說法

△清 青玉人物飛禽走獸紋豆 故宮博物院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 青玉人物飛禽走獸紋豆 故宮博物院藏

春風吹拂數(shù)千年

雄鷹乘著浩浩東風

在我們的心上,勇敢飛翔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