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自駕的人,發(fā)現(xiàn)美景總是要比騎行的人少,我敢說:每天從浐河岸邊走過去上千人,知道這個地方卻沒有幾個。

但是大部分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
嚴(yán)格來說這段浐河應(yīng)該叫做庫峪河,一般終南大道北和湯峪河相交后才叫浐河,很多往南山自駕的從這里就轉(zhuǎn)到湯峪河邊的魏明路。

三河一山河堤路修好后,這段庫峪河河堤路才是露營的好地方,車少人稀景美。

我說的地方就是進(jìn)入庫峪河堤路西邊的佛溝龍泉。
名字叫做佛溝,自然有一條溝,旁邊的村子叫做北佛溝南佛溝。

路邊大石頭上面就寫著:佛溝龍泉。
沿著小路上行幾十米,有石桌凳,有涼亭。
平地上有一牌子,上面有簡介,文辭很美,作者是楊亞貴,我抄錄如下。(文字不錯,大家有空讀讀)

庫峪河河堤路通,通則游者眾焉。時有遠(yuǎn)客近侶驅(qū)車而游,游則必臨龍泉也。
客名友石者,常負(fù)水瓶跨單車,馳數(shù)十里而汲龍泉烹茶。人或問之曰:水,而已也,奈鞍馬勞頓而專程汲取耶?答曰:地脈所在,聚滲為泉,引泉龍口,和涎而出,非止為水也。竹葉仙毫,伍以龍泉之水,呷之啜之,神完氣清,若煮飯,則仙液俗用,不忍矣,馳驅(qū)往返,值。
坊間亦盛傳龍泉水驅(qū)邪祛穢,通肺腑,利身心之說。吾聞之,興致頓起。乃于午后以電瓶車載老母,負(fù)水瓶一往。

溝曰佛溝,處少陵原東麓,去嵯峨南山僅十里,隸楊莊鎮(zhèn)。舊傳溝內(nèi)夜有低迥之吟,人均不解。某日,一游腳老僧童顏銀髯,入溝于一小廟掛單,夜聞其聲,大異之。次日,遍溝察看曰:形勝之地,龍吟之聲也。村人聞之,遂以佛溝名村,以龍泉名水,倏忽間已近千載。
汲佛溝龍泉水磨豆腐,每鍋多成五斤之?dāng)?shù),三伏六月,七天不壞,得非龍涎之效乎?街坊但聞:豆腐,佛溝豆腐來咧……乃門扉同啟,爭相購之,一時三刻,盤凈車空。

日***,人呵煙火。路坦坦而曲折,河而蜿蜒。迎山溯流,過跨川之外環(huán)橋根,未幾,右側(cè)豎巨石一,山之狀態(tài),佛之面貌,鐫行楷大字四:"佛溝龍泉"。右側(cè)大道上行通村,左旁小道蛇行溝底,溝水束修而出,涼氣絲絲,摩云樹木氣象森森,竟不見天日。沿途散有碌礙為身,石板為面之石桌,供解囊小憩。

但聞水聲激湍漸近,遠(yuǎn)觀遍坡土石盡濕,細(xì)水浸浸。小龍低臥,巨龍盤屈,頭昂昂高揚,晴炯炯出光,人不敢對接,二龍口中,水柱涌瀉,跌盎擊石,飛沫濺霧,霧濕衣衫,寒涼滲骨,老弱不宜久駐,乃急灌水扶母而右出。
斜坡小道,與大道相接處,豎小柴牌坊,門楣"龍泉"二字,有鳳舞之姿,為佛溝龍泉招牌小景之一。

及出溝,日枕少陵,天光漸暗,道旁燒烤,飲品,玩具,列一里而迎客,車輛游人密集,清風(fēng)徐來,河蛙鼓腹,臨路秦戲自樂班社數(shù)家,金鼓已響,演者亮嗓醉唱,觀者其樂淘淘;好舞蹈者、道旁但有閑土即設(shè)舞場,裙裾飄飄,日常煩囂,拋諸凈盡。
下有岔道口驛,南有關(guān)中環(huán)線網(wǎng)紅橋、觀景樓臺,亦納涼避暑之地也,而裂少陵為壑而投皇甫川庫峪河者,佛溝龍泉以水佳名,以秘境聞,以幽涼勝。況有佛陀護生之慈悲,神龍涎睡之津潤,游者散散而行,閑閑小坐,益壽延年,神仙也似。

泉水從下面兩條石龍頭口中流出,水流很大,時有附近人帶著水桶來打水,說是帶回家做飯煮茶,都是滋味絕美。
往溝里看,綠草如茵,竟然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水芹菜,同行高興了,趕緊去采摘,奈何這里的水芹菜看來常有人采,嫩葉早就沒有了。

這時候一騎行者過來說下面溝里多,隨便采。
我們邊沿著下行,過了亭子,路邊果然是一大片楊樹林,筆直高大,粗壯的樹干上面都爬滿了藤葉。

樹干是旋律,葉片是填詞,一棵樹就是一首歌,一首生命的贊歌。
——綠野仙蹤,這不比另外一個網(wǎng)紅打卡地差。

樹下是成片的綠草,間或了細(xì)流濕地,除了一些雜草,大量的是水芹菜,有采摘過的痕跡。

水芹菜是一種很難得的野菜,又叫水芹﹑河芹,主要生長在潮濕的地方,比如河邊和水田。清熱解毒、潤肺健脾,有很多功效。
這里提醒一下:水芹菜容易和一種毒芹混合,不認(rèn)識的最好不要采摘。

再仔細(xì)看看,這里還有折耳根,就是有些少,不過我是吃不慣的,不摘就不摘了。

和旁邊環(huán)衛(wèi)大爺聊天,說是這一片地原來是種過水稻的,后來澆水不方便了,就種成楊樹,沒有想到這地肥,楊樹長的蹭蹭蹭。

真是一個露營的好地方,有泉水,有綠地,還有“藤纏樹”,還有涼亭桌凳,那邊是庫峪河水,這里還有大片的水薺菜采摘。

那些從河堤路車來車往的人,要是稍微停車駐足,就能發(fā)現(xiàn)這里。

這可算是西安市周邊露營的天花板了。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xiāng)俗俚語,負(fù)暄問道。走向山林鄉(xiāng)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fēng)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