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皖新聞報道,德國于4月1日正式啟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首次永久性海外駐軍計劃——在立陶宛部署一支5000人的裝甲旅。Politico稱,柏林此舉旨在加強北約東翼防御,以應對俄烏沖突。報道稱,該旅預計將于2027年前具備全面作戰(zhàn)能力,未來將駐扎在立陶宛境內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魯德寧凱的一處新軍事基地內。該地位于維爾紐斯以南約30公里處。在此之前,該旅將在立陶宛的臨時基地開展行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德國武裝力量(資料圖)

立陶宛不僅是俄羅斯與西歐之間的“緩沖區(qū)”,還是防止俄羅斯向波蘭和其他北約國家擴張的重要陣地。德國在立陶宛派駐部隊,實際上是在加強這一地區(qū)的防御能力,提升北約在東線的軍事威懾。在全球安全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立陶宛更是成為了德國與美國共同推進全球戰(zhàn)略的關鍵角色。作為北約成員,立陶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國通過向該國派駐部隊,不僅增強了自己的軍事防線,也為自己在全球戰(zhàn)略競爭中爭取了更多的主動權。

這個決定背后的原因顯然不只是烏克蘭的事情。德國這么做,目標不是某一件事,而是像俄羅斯這樣的整個“非西方戰(zhàn)略力量”。因為美國不斷后退,北約內部又有矛盾,所以德國想利用東歐作為前沿陣地,借“保護北約”的名義,重新確立自己在歐洲的安全領導地位。這種軍事安排的背后心思很明顯:德國不想再只是跟著美國走,它想在新的冷戰(zhàn)中扮演歐洲新霸主的角色。

德國的“東進”一直是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主題。盡管德國以“北約防御衛(wèi)士”的身份出現,但其本質上是在復蘇一種被冷戰(zhàn)和后冷戰(zhàn)時期徹底摧毀的軍事野心。立陶宛作為最接近白俄羅斯與加里寧格勒的跳板,其地理位置使得德國具備在數小時內向俄邊境發(fā)起地面突擊的能力。這樣的軍事施壓,實質上是在向俄羅斯展示“軟硬兼施”的戰(zhàn)略意圖——一方面宣稱防御,另一方面卻可能為未來的沖突埋下隱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俄烏沖突(資料圖)

普京自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始終堅定維護俄羅斯的戰(zhàn)略利益。俄羅斯認為,北約持續(xù)東擴嚴重威脅其國家安全,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意圖更是觸及俄羅斯的紅線。在軍事戰(zhàn)略上,俄羅斯積極調整應對。一方面,翻新老舊裝備,提升軍隊作戰(zhàn)能力;另一方面,對特別軍事行動的指揮體系進行優(yōu)化,提高作戰(zhàn)效率。在戰(zhàn)場上,俄羅斯加強了對烏克蘭關鍵基礎設施的空襲打擊,試圖從戰(zhàn)略層面削弱烏克蘭的抵抗能力。

德國政治學家亞歷山大·拉爾表示,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就是,迫使北約撤退到1997年邊界,以及美國軍隊撤離歐洲,這才是徹底解決北約東擴問題。北約和美國再也無法威脅俄羅斯核心區(qū)域。俄羅斯要在烏克蘭建立一個大戰(zhàn)略緩沖區(qū),就再向西邊拱一拱,恢復蘇聯時期華約控制區(qū)。東歐又不是西歐核心地帶,歐美犯不著下場。俄羅斯拿下烏克蘭,兼并白俄羅斯,就能形成一個大俄羅斯,就打開了進入歐洲的通道。將東歐北歐16國全部恢復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俄羅斯核武器(資料圖)

由于國力衰落,特朗普在繼續(xù)帶領美國走向收縮戰(zhàn)略,而烏克蘭無疑就成為了美國妥協退讓收縮的重點區(qū)域!俄羅斯在烏東地區(qū)鏖戰(zhàn)3年,同時也讓美國和北約看到了在幾年前,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做出的北約不得東擴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紅線表態(tài)并非虛言。只是那時候美國和北約沒聽,然后就讓烏克蘭當了炮灰。俄羅斯如今用實打實的軍事行動,讓美國和北約徹底認識到北約東擴的底線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