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奇
Lukács
《審美文化》

盧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文學批評家和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領導者,20 世紀西方最負盛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之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審美文化》
盧卡奇
盧卡奇評論托馬斯?曼的小說《國王的神圣》時,用了一個特別妙的比喻:“他不必強行把生活的浩瀚濃縮成一個象征,并且斜面上緩慢滑落的悲劇,也不需要在一個情景里進行總結?!?這里說的 “斜面上緩慢滑落的悲劇”,其實跟 19 世紀德國戲劇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有關,即弗萊塔格的古典戲劇金字塔結構。
這個概念是德國戲劇理論家古斯塔夫?弗萊塔格在亞里士多德以及席勒的戲劇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古典戲劇,也就是封閉式戲劇的結構模型。弗萊塔格把戲劇進程比作一個軸對稱的三角形。在這個結構里,戲劇通過五個劃分得很清楚的階段,構建出一個不能倒回的敘事時空:
# 審美文化
A: 序幕(Exposition):觀眾被引入時空背景,了解前史與核心人物,注意力被引向沖突的萌芽與懸念的起點。
B: 激變時刻/上升的情節(jié)(Steigende Handlung mit erregendem Moment):矛盾交織、沖突升級、利益碰撞、陰謀醞釀,事件加速向特定方向發(fā)展,結局的最終懸念逐漸升溫。
C: 高潮(H?hepunkt/Peripetie):主角命運發(fā)生不可逆轉的奇點,常伴隨劇情突變。
D: 延宕時刻/回落的情節(jié)(Fallende Handlung mit retardierendem Moment):劇情向結局傾斜,但通過延宕時刻再度拉緊懸念,悲劇中主角似乎仍有救贖可能,或喜劇中勝利看似岌岌可危。
E: 終局(Katastrophe/L?sung):沖突以災難性結局(悲劇中主角的毀滅)或勝利與升華(喜劇中的圓滿)收場。


盧卡奇在分析托馬斯?曼這篇小說時,認為《國王的神圣》延續(xù)了托馬斯·曼對衰落的藝術探索,以獨特的史詩性筆觸和諷刺手法揭示了封建貴族的沒落與資產(chǎn)階級的興起。因為小說整體圍繞“衰落”展開,正好可比擬古典悲劇的“回落情節(jié)”,擅長研究戲劇的盧卡奇便用了這樣一個比喻。他評價這篇小說,雖然整體在情節(jié)處理上存在瑕疵——盧卡奇批評其虛構故事(克勞斯與美國富豪之女的婚姻)帶有偶然性與非理性色彩,尤其結尾的突兀轉折(債務解決與表面幸福)破壞了整體緩慢衰落的悲劇節(jié)奏——但其對生活本質(zhì)的深刻剖析與細膩觀察,仍使其成為封建社會沒落的經(jīng)典寫照。
《托馬斯·曼的小說 <國王的神圣> 》一文收錄于中央編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盧卡奇作品《審美文化》中。《審美文化》是盧卡奇在1910年出版《心靈與形式》之后,撰寫的以《審美文化》《安德烈·奧第》《托馬斯·曼的小說〈國王的神圣〉》為突出代表的一系列短篇隨筆以及評論文章的合集。這些作品反映了盧卡奇在進一步研究社會和文化問題后,在思想上得出的新論斷以及向馬克思思想逐步轉變的新進展。盧卡奇在這些短文中顯示出其廣博的知識維度和對當時社會問題理解的敏銳和批判的深度,特別是對馬克思思想、社會主義和無產(chǎn)者的鮮明肯定態(tài)度,這其中就隱含著不久之后他逐步轉向馬克思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的奧秘。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