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墓園中的春天
2021年3月22日上午,上海青浦區(qū)福壽園公墓。這座公墓因環(huán)境幽雅、長眠名人眾多而聞名滬上,漫步其間也并無墓地常有的陰郁之感。明媚的陽光下,墓園內各色郁金香開得正盛,透著濃濃的春意與生機,煞是可愛?!@是作者陸軼雋在《遇見徐熙春:在江南在上海之間》的開篇。
陸軼雋亦有親人安葬于此,因此除了以小輩身份祭掃故去長輩墓地,還特意前往一位并無親緣關系的老者墓前獻上一束鮮花,致以樸素而真摯的敬意。
他叫徐熙春(1885—1965),青年時赴滬經商,從事印刷業(yè)。曾長期擔任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會長。1924至1951年間,北伐、一·二八、抗戰(zhàn)……每一場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中,他都率隊安置、遣返難民,救護傷員,掩埋軍民尸體。一人之力,撐起了一方的慈悲與秩序。

02
江南走向上海
這本書名叫《遇見徐熙春:在江南在上海之間》,但它不僅僅是“遇見”一個人——更像是打開了一條歷史的隱秘支流。
他是商人,在上海經營皮絲業(yè)、印刷業(yè)小有成就,是上海馬路商界的優(yōu)秀代表,是熱心公益的青浦旅滬同鄉(xiāng)會骨干;
他是慈父,是寬厚仁愛又教育有方的家長;
他是傳統(tǒng)的,卻又轉身擁抱現(xiàn)代的那一代人;
他以鄉(xiāng)土為依歸,卻又在上海這座城市里完成了自我價值的升華。

03
“公共歷史”的溫度
這本《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從碩士學位論文寫作開始,到田野采訪、查閱史料,其寫成既是對一位鄉(xiāng)賢的紀念,也是一次關于“公共歷史”的發(fā)現(xiàn)。
你會看到他如何在動蕩中堅持人道主義,如何在和平時造福桑梓,創(chuàng)建紅十字分會、疏浚河道、創(chuàng)辦醫(yī)院……也會看到他作為一位印刷業(yè)者、家族長輩、社會成員的普通而真實一面……
從江南到上海,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從家族史走向公眾史。
這是一本寫給所有“地方人物”的傳記,也是一部寫給普通人自己的歷史,更是一部微觀視角下的中國近現(xiàn)代百年變遷和轉型紀實。

04
推薦給這樣的你
對歷史不滿足于教科書答案,想聽“另一種聲音”的人
想了解“民國時代地方精英”的真實生活與價值觀
對紅十字人道主義、地方組織運作感興趣的專業(yè)讀者
或者只是喜歡一個真實溫暖而勵志的好故事
“愿你在他的一生中,
看見一份無聲但堅定的善意
那種在風暴中也不熄滅的火苗。”
點擊鏈接,看往期好文:
初審:謝惠
復審:郭偉
終審:李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