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鄉(xiāng)愁有處安放,是濟南市歷城區(qū)郭店街道相公莊村“相公民俗館”建設的初衷;而能講出館內(nèi)每個老物件的故事,則是邢世明的心愿。年過七旬的邢世明,是相公莊村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也是“相公民俗館”的館長兼講解員。4月8日,他領著記者走進了這座充滿歲月痕跡的“時光記憶館”。

相公莊村的舊貌微縮模型。
民俗館入口處,一方精致的微縮模型靜靜陳列。這是由邢世明、殷貴泉、楊桂芳三名村民,用紙板等材料歷時兩個月手工制作而成的,細膩勾勒出了相公莊村舊村改造前的原貌。模型上,一座座質樸的小院里,有細細筆尖描繪出的門簾和窗戶。每座院落還標注著戶主的名字,宛若時光的琥珀,封存著往昔歲月。
“你看這條大堰,我們村挨著劉公河,一到雨季就受澇災。村里人捐錢糧、獻土地,肩扛手抬筑起堤壩,莊稼再沒被淹過。這棵大槐樹,已經(jīng)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村民們都喜歡聚在這兒……”邢世明望著模型,目光中滿是回憶。寺廟、水灣、樹木,在他的講述下,逐漸復活。

“相公民俗館”內(nèi)的老物件。
制作村莊舊貌模型,源于村莊拆遷。彼時,舊村改造讓村民們告別了熟悉的小院。拆掉的是房子,但是拆不掉回憶,制作這樣一個模型,既是對那段歲月的銘記,也是對鄉(xiāng)愁的一種留存。
與村莊舊貌模型一同承載鄉(xiāng)愁的,還有民俗館里近2000件的“老家什兒”。從民俗館入口往里走,便能看到帶著銹跡的犁耙、耬車等農(nóng)具,古樸的臥床、梳妝臺等家具,以及雕刻著精美花紋的花轎、保險箱等稀罕物件,被分門別類地擺放著。邢世明介紹,這些老物件雖然價格不高,大多也已失去了實際使用價值,但它們都是村民們留下的“活歷史”,是從廢墟中“搶救”出來的寶貝。
2005年,相公莊村進行舊村改造,村民搬進樓房,家家戶戶那些無處安放的“破舊家什”,險些都被當作破爛扔掉。在村黨總支書記王群的帶領下,村里發(fā)給“全村每戶一封信”,挨家挨戶地動員,最終將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物件“搶”了回來。2012年,“相公民俗館”建成,這些舊跡斑斑的老物件被清理干凈,找到了屬于它們的歸宿,成為珍貴的展品。“外村的村干部來參觀,都拍著大腿感嘆,早知道我們也把那些東西保存下來了?!毙鲜烂髡f。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認識這些老物件,有的甚至都沒聽說過?!毙鲜烂鞲锌?,對于老一輩人來說,這些老物件是念想;對于年輕人而言,則是一種認知。年輕人不僅要認識這些老農(nóng)具,了解其中蘊含的農(nóng)耕文化,更要傳承老一輩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能忘本。如今,“相公民俗館”還成了濟南市歷城區(qū)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實踐基地,老物件不再沉默,也不再寂寞。
(大眾新聞·農(nóng)村大眾記者 衣春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