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1979年,內蒙古一對夫妻生下兒子后養(yǎng)不起,想起村里有個剛喪子的貧農,竟連夜把兒子送給貧農!而貧農如獲至寶,對孩子視如己出!但萬萬沒想到,40年后,這個孩子會讓他淚流滿面!

“行了,都別圍著了,這孩子,我要了?!泵鎸χ环N圍觀村民,董棟小在極其糾結中做下了這個決定。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是緊衣縮食,他自己窮得老婆都跑了,身體孱弱的母親每天哭的直不起腰,但他還是不忍心看著這孩子就這樣餓死。

“外面風那么大,這么小的娃能活多久?”他滿臉愁容,老母親也沒有說什么,一家三口,就這樣靜靜地待在屋里,聽著外面呼嘯而過的風聲。

孩子被帶回家之后就取了名字,“永在,永在,我的兒子,以后你就是爸爸的依靠了?!?/p>

董棟小看著懷中的兒子笑開了花,為了兒子,他做什么都愿意,剛開始的幾日,他天天拿著自己的糧食去換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之后,經人介紹下,他也用僅有的家當給兒子請了“奶媽”,眼看著兒子吃喝有望,他心中高興極了,即使自己家中的存糧已經所剩無幾。

每次吃飯,他都盡量讓母親多吃,收拾完家中的一切,他還要出門去干活,日子過得十分苦澀,但聽著家中銀鈴般的笑聲,一切煩惱都被撫平了。

“有了孩子才像一個家”,懷著這樣的念頭,他經常將兒子當做自己的動力,為了給兒子掙吃的,掙學費,再苦再累他都不怕。

之后,他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干什么都充滿勁頭,村里人看到都不免擔心的勸他“注意身體”。

等永在上學,他更賣力了,為了將兒子送出農村,他拼盡全力,而永在還沒灶臺高的年紀,就已經開始燒水做飯了。

在學校,他經常伴著同伴的玩鬧聲讀書學習,回到家,又懂事的做家務,照顧奶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成績優(yōu)異的用在上了初中,離家遠了很多,他從父親的眼神中看到了憂愁,所以,堅持要走讀。

“總不能讓爸爸累倒呀”他這么想著,也經常勸慰父親多休息,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那個時候,父子倆人都在“拼命”,沒有誰敢懈怠一絲一毫,一個拼命托舉,一個拼命攀登。

上學放學的路上,天氣經常大變臉,永在的書包經常放著一個大化肥袋,那是他的“秘密法寶”,不僅能遮風擋雨,還能御寒。

心中一直攢著一口氣的永在,靠著一些難啃的硬饃饃將自己的身體供養(yǎng)大,在無數(shù)次挑燈夜讀的夜晚中,厚重自己的靈魂。

高中老師了解他的難處,給他免了學雜費,他們家的壓力小了很多。

他沒有放棄過,董棟小也是,兩人平常的交流并不算多,因為一切盡在不言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永在拼命地學呀學,終于,考上了不用交學費的大學,這一次,全家人抱團痛哭。

之后,他半工半讀,接著考研,甚至讀到了博士,獲得了在北京的工作機會。

那個時候,他回頭看到了早已佝僂身軀的父親,他咬咬牙對領導說:“我要帶我爸上搬,不行的話,我就辭職?!?/p>

領導答應了,此前沒有這樣的先例,這是特地為他“開后門”,以成全他的孝心。

父親在他身邊,他才覺得安心,才覺得自己做這一切是有意義的,,每天,他都給父親洗腳,有空就帶父親出去散步,定期給父親做清潔,事事親力親為,不請保姆。

這并不是因為他想省錢,而是,他不愿意放過這些難得的親子時光,不管什么時候,有父親在,他都是個有依靠的孩子。

信息來源:帶養(yǎng)父進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上校讓人動容……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