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綜述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古訓傳承千年,但若深究典籍,會發(fā)現(xiàn)古人并非“一生不剪發(fā)”。實際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了一套嚴謹的理發(fā)禁忌。在古人眼中,頭發(fā)遠不止是修飾儀表的工具,更被賦予了更深層的象征意義,與氣運,生死乃至天道緊密相連。

從新年正月到寒食掃墓,從嬰啼初生到季節(jié)更替,四個跨越祭祀,節(jié)氣和生命節(jié)點的特殊時段,皆被納入了“不宜剃頭”的禁忌時間。這些禁忌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生活哲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人也理發(fā)

古人也理發(fā)

如果你以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意味著古人一輩子不剪頭發(fā),那就大錯特錯了。真要如此,人們的腦袋豈不是要亂成一團麻繩?

其實,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fā)曲局,薄言歸沐?!?/strong>意思是說,我整天都在外面采草,頭發(fā)都打結了,真想趕緊回家梳洗。

信奉周禮的孔子,會定期“沐浴焚香,整冠修容”,讓頭發(fā)一絲不亂。唐代詩人孟郊在《長安羈旅行》中也寫道:“十日一理發(fā),每梳飛旅塵?!笨梢姡湃瞬⒎且晃赌爻梢?gu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與現(xiàn)代人不同的是,古人理發(fā)只是小范圍修剪,且非常講究儀式感:要選“吉日”,提前占卜宜忌;剪下的頭發(fā)需由家中主婦保存或焚燒,以防落入他人之手,遭受巫蠱詛咒。

孩童剃胎發(fā)時要留下“護命鬌”,男子束發(fā)及冠時要重新綰起總角,女子及笄挽髻則象征成年。尤其是皇帝的“沐發(fā)禮”,更是有一套從焚香到奏樂的復雜流程。

古人所謂“理發(fā)”,不是簡單打理形象,更像一場敬畏天地,尊重生活的莊重儀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語言烏龍

語言烏龍

如今每到春節(jié),很多長輩都會叮囑孩子,千萬別再正月剪發(fā),因為“剃頭死舅舅”。這其實是藏著一場跨越百年的“語言烏龍”。

明朝滅亡后,清廷頒布“剃發(fā)令”,嚴令漢族男子改剃辮發(fā),違者斬首。但不少思念前朝的百姓不愿屈從,便約定只在正月不剃頭,以此暗暗寄托“思舊”之情。

久而久之,這份抗爭的悲壯,竟在民間口耳相傳中變成了對舅舅性命的荒誕詛咒。這一說法在地方志《掖縣志》中有記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拋開歷史誤會,古人不在正月理發(fā)其實也有現(xiàn)實的祥瑞寄托。舊時民間認為,正月是“藏氣聚財”的開端。比如,正月初八是“聚財日”,正月二十四有“藏福氣”的習俗,人們會整理房間,關閉門窗,藏匿“福氣”。

正月三十還要吃“三樣”:餃子象征元寶,寓意招財進寶;年糕諧音“年高”,寓意事業(yè)步步高升;發(fā)糕則寓意財源廣進,發(fā)大財。

在古人看來,這歲首蓄發(fā)就等于“蓄發(fā)”,剪一根頭發(fā)就少一分福氣,所以當然不能輕易剪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生死孝道

生死孝道

生死與孝道,是古人心中最沉重的課題,而頭發(fā)就成了這份情感的隱形紐帶。

每年清明掃墓時,許多地方都有“不動刀剪”的禁忌。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清明期間,剃頭理發(fā)會認為是沖撞歸家受祭的先人,剪刀可能“切斷”親人的魂歸路。在七月十五中元鬼節(jié),陽氣衰弱,陰氣旺盛,民間更有“剃頭招陰差”的說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說節(jié)日禁忌是對鬼神的安撫,那么守孝期間的蓄發(fā),則是對倫理的堅守。《禮記》記載,父母離世后,子女需披麻衣素服,守孝三年。如今雖沒有古時那么嚴格,但許多地方依然保留父母離世后,子女“百日不剃發(fā),不修容”,每逢忌日時素衣簡裝,不理須發(fā)的習俗。

古人認為,斷發(fā)等同于抹去哀痛,守孝時的蓬頭垢面正是“哀毀骨立”的證明。這種集體規(guī)約看似不近人情,卻將“孝”凝為了千年不易的文化圖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病弱避剃

病弱避剃

《黃帝內經》中提到:“發(fā)為血之余”。中醫(yī)將人體比作一個小宇宙,而頭發(fā)則是氣血凝聚的“外在表現(xiàn)”。發(fā)絲茂密烏黑代表氣血旺盛,枯黃稀疏則意味著元氣虧損。

剃發(fā)雖然只是剪去幾寸發(fā)梢,但古人深信這會動搖氣血的根本。因此,許多醫(yī)書都強調:病重者切忌剃發(fā),洗頭,尤其是傷寒未愈時剃發(fā),可能會引邪風入體,無異于助長病魔的肆虐。

對于初生嬰孩的理發(fā),古人更是格外謹慎。按照《幼科釋謎》的說法,嬰孩骨弱神怯,百日前禁忌剃發(fā),這既是避為免邪氣侵襲未閉合的頭骨,也暗含護佑的祈愿。在給嬰孩第一次剃發(fā)后,更需在囟門附近留下一小撮毛發(fā),以此“守護元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離日當安穩(wěn)

四離日當安穩(wěn)

在氣候規(guī)律刻進農歷的古代,每一次轉季都是自然與人事的轉折點?!秴f(xié)紀辨方書》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日定為“四離日”,同時強調“日值四離,大事勿用”。

古人認為,天地此時處于混沌中“氣運交接”時期,萬物躁動不安,最忌人為擾亂。剃頭動刀這類“斷物”之舉,自然應當嚴格禁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能許多人或許疑惑:換季也不能剪發(fā),何必如此謹慎?其實,古人的邏輯很清晰,農事依賴節(jié)氣,生活節(jié)奏必須順應天時。剃頭與“收割”的意象相通,若在換季前的原始氣場被利刃打破,可能會引發(fā)一整季的“連鎖不利”。

這種近乎執(zhí)拗的謹慎背后,是農耕社會對“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并非迷信,而是不敢冒險,生怕一步走錯,破壞了苦心維系的生存秩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尾

結尾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人這些定期不準理發(fā)的規(guī)矩似乎顯得“過度謹慎”,但細細琢磨,卻能體會到其中的無奈與智慧。在醫(yī)療匱乏的時代,氣候變化無常,隨便剪個頭發(fā)都可能引發(fā)重病不治;在禮教森嚴的宗法社會,一縷發(fā)絲足以影響一個家族的顏面。

這些禁忌未必科學,卻成了古人應對無常的“路徑依賴”:守住發(fā)絲,大概就守住了心理上對疾病,災禍甚至死亡的防線。下一次剪發(fā)時,或許我們會多一分感悟:剪刀剪下的不僅是發(fā)絲,還有千百年來人類對生命的敬畏與期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