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代,華夏大地被不同的部落和國家所分割。其中,商朝占據(jù)著中原的廣袤土地,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傳承,到了紂王帝辛統(tǒng)治時期,卻逐漸走向了衰落的深淵。
紂王,這位商朝的末代君主,原本有著非凡的才能和潛力。他力大無窮,能夠徒手與猛獸搏斗;他的智慧也不容小覷,在處理政務(wù)的初期,曾展現(xiàn)出一定的決斷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權(quán)力和欲望逐漸腐蝕了他的內(nèi)心。他開始沉醉于奢華的生活,大興土木,建造了宏偉壯麗的鹿臺,搜羅天下的奇珍異寶,將其堆滿鹿臺的樓閣。為了滿足自己日益膨脹的私欲,他不斷加重百姓的賦稅,使得民不聊生。
紂王對美色的貪戀更是到了癡迷的程度。當(dāng)他得到了傾國傾城的妲己后,整個商朝的朝政便陷入了混亂。妲己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都能讓紂王言聽計從。為了博妲己一笑,紂王不惜發(fā)明各種殘酷的刑罰。炮烙之刑便是其中最為殘忍的一種,將銅柱涂上油,置于炭火之上,讓犯人在滾燙的銅柱上行走,最終墜入炭火中被活活燒死。朝中的忠臣們見狀,紛紛冒死進諫,希望紂王能夠改過自新,以國家和百姓為重。然而,紂王不僅不聽勸告,反而對這些忠臣痛下殺手。比干,這位商朝的王叔,為人正直,忠心耿耿,他多次直言勸諫紂王,卻被紂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最終,紂王在妲己的慫恿下,下令剖開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臟,想看看傳說中圣人的心臟是否真的有七竅。箕子,另一位賢能的大臣,為了避免災(zāi)禍,不得不假裝瘋癲,即便如此,還是被紂王囚禁起來。
在商朝的統(tǒng)治日益腐朽之時,西方的周部落卻在悄然崛起。周部落的始祖棄,傳說他是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在帝舜時擔(dān)任農(nóng)師,教民耕稼有功,被分封于邰。歷經(jīng)數(shù)代的發(fā)展,周部落逐漸壯大。到了古公亶父為首領(lǐng)時,因受到戎狄的侵擾,他率領(lǐng)周人遷移到岐山南麓的周原定居下來。在這里,周人建造城邑,制定禮儀,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部落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不斷向外征伐,先后征服了程、義渠等部落,周部落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然而,這引起了商朝統(tǒng)治者的警覺,商王文丁擔(dān)心周部落的崛起會威脅到商朝的統(tǒng)治,于是下令囚禁季歷,不久后,季歷死于殷都。
季歷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后來的周文王,繼位后,決心繼承先輩的遺志,壯大周部落。他禮賢下士,廣納人才,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奔。伯夷、叔齊原本是孤竹國的賢者,聽聞姬昌敬重長輩,便不遠千里前來歸附;太顛、閎夭、散宜生等能人志士也都聚集在姬昌的麾下。姬昌推行仁政,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他的領(lǐng)地內(nèi)百姓安居樂業(yè),一片繁榮景象。諸侯們發(fā)生爭執(zhí)時,也都愿意請姬昌來裁決。有一次,虞、芮兩國的人因為土地糾紛無法解決,便來到周部落。當(dāng)他們看到周部落的百姓相互謙讓、和睦相處時,感到十分慚愧,最終兩國主動放棄了爭執(zhí),互相謙讓著離開了。這件事情之后,各諸侯更加認可姬昌,認為他是承受天命的君主。
隨著周部落的勢力不斷擴張,引起了紂王的注意。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誣陷姬昌意圖謀反。紂王聽信了讒言,將姬昌囚禁于羑里。在獄中,姬昌遭受了巨大的磨難,但他并沒有放棄。他潛心研究八卦,推演出了《周易》,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周部落的臣子們?yōu)榱藸I救姬昌,四處搜羅珍寶和美女,獻給紂王。紂王見到這些寶物和美女后,大喜過望,便釋放了姬昌。
姬昌回到周部落后,更加堅定了推翻商朝統(tǒng)治的決心。他一方面繼續(xù)推行仁政,發(fā)展經(jīng)濟,增強周部落的實力;另一方面,開始積極籌備軍事力量,向外征伐,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他先后攻滅了崇國、黎國等商朝的附屬國,為日后的伐紂大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這個過程中,姬昌還將都城遷到了豐邑,進一步加強了周部落的政治中心地位。然而,就在姬昌的事業(yè)如日中天之時,他卻因病去世,未能實現(xiàn)推翻商朝的夙愿。
姬昌的兒子姬發(fā),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是為周武王。周武王以姜尚為軍師,周公旦為輔佐,召公、畢公等一班賢臣共同協(xié)助他治理國家。周武王牢記父親的遺志,繼續(xù)為伐紂做著準(zhǔn)備。他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這里地勢險要,交通便利,有利于軍事行動和國家的統(tǒng)治。
武王九年,周武王認為時機已經(jīng)初步成熟,決定前往盟津檢閱部隊,試探各方諸侯的態(tài)度。他制作了文王的牌位,放在車上,供奉在部隊中,自稱太子姬發(fā),表示遵從父親文王的命令對各部落進行討伐,不敢獨斷專行。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東方進發(fā),一路上紀(jì)律嚴(yán)明,秋毫無犯。當(dāng)?shù)竭_盟津時,周武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只見軍旗招展,戰(zhàn)車整齊排列,士兵們精神抖擻,士氣高昂。此時,天下諸侯不約而同地前來盟津集合,據(jù)統(tǒng)計,前來會合的諸侯竟有八百多人。諸侯們紛紛表示愿意跟隨周武王討伐紂王,為天下百姓除害。然而,周武王審時度勢,認為雖然諸侯們士氣高漲,但商朝的實力依然強大,時機尚未完全成熟。于是,他決定班師回朝,等待更好的時機。在回師的途中,發(fā)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當(dāng)武王的船行駛到黃河中央時,突然有一條白魚跳進了他的船中。武王俯身拾起白魚,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祥瑞之兆,便將白魚祭祀上天。過河之后,又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在武王的棚頂上,凝固成紅色的烏鴉狀,降落時還發(fā)出轟隆隆的聲音。這些奇異的現(xiàn)象,讓將士們更加堅信周武王是天命所歸。
武王十一年,商朝的局勢愈發(fā)混亂。紂王的暴政達到了極致,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紂王的怨恨達到了頂點。朝中的大臣們,要么被紂王殺害,要么紛紛逃離商朝。太師疵、少師強抱著他們的樂器前來投奔周,這讓周武王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滅商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他向所有的諸侯宣告,紂王已經(jīng)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大罪,必須合力討伐。
這一次,周武王親自率領(lǐng)戰(zhàn)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戰(zhàn)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各諸侯響應(yīng)號召,紛紛率領(lǐng)自己的軍隊前來會合。一時間,各路大軍浩浩蕩蕩,向商朝的都城朝歌進發(fā)。二月甲子日凌晨,周武王早早地趕到了牧野,這里距離朝歌已經(jīng)不遠,是決戰(zhàn)的關(guān)鍵之地。周武王在這里舉行了誓師大會,他左手拿著黃色的鉞,右手舉著用白色旌牛尾做成裝飾的旗子,神情莊重地向?qū)⑹總儼l(fā)表講話。他先對來自西方的將士們表示慰問,感謝他們一路的辛苦。然后,他邀請友邦的領(lǐng)國君主們,以及司徒、司馬、司空等各級將領(lǐng),還有庸人、蜀人、羌人等各部落的勇士,一起高舉手中的戈,排列整齊盾,豎起手中的矛,共同宣誓。周武王痛斥紂王的罪行,他說:“如今紂王只聽從他愛妾妲己的話,對祖先的祭祀不聞不問,拋棄國家大政,不任用自己的同祖兄弟,反而召集四方各國犯罪逃亡的人,推崇他們,看重他們,信任他們,任用他們,放縱他們在百姓中橫行霸道,致使商朝的政事被奸佞、狡詐的人控制。所以,我們今天要替天行道,懲罰紂王的惡行。各位戰(zhàn)士,一定要奮勇殺敵,這次出征,每前進六七步,一定要停頓下來整頓隊伍;每次刺擊不要超過四下、五下、六下、七下,就必須停頓整頓隊伍。大家要勇猛威武,如同虎、羆、豺、螭一般,前去和商朝的軍隊在商的郊野作戰(zhàn)。不要攻打前來投降的人,讓他們聽從我們的命令。將士們,一起努力!如果有誰不努力,就將他處死!” 周武王的講話慷慨激昂,振奮人心,將士們聽后,士氣大振,紛紛高呼口號,表達自己對紂王的痛恨和殺敵的決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