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初立,隱患暗伏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姬發(fā)率領(lǐng)正義之師,在牧野與商紂王的大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zhàn)。這一戰(zhàn),周武王以少勝多,推翻了腐朽的商王朝,建立了新興的西周政權(quán),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戰(zhàn)爭的硝煙雖已漸漸散去,但局勢依舊波譎云詭,暗藏危機。

為了妥善安置商朝的遺民,周武王將原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領(lǐng)地巧妙地劃分為四個區(qū)域。他把原殷都朝歌(今淇縣)設(shè)為豳,交由紂王之子武庚(又名祿父)管理。同時,把朝歌以東地區(qū)(今鄭州一帶)定為衛(wèi),封給了自己的弟弟管叔姬鮮;朝歌以西地區(qū)(今上蔡縣一帶)設(shè)為墉,交給弟弟蔡叔姬度;朝歌以北地區(qū)(今湯陰縣一帶)命名為邶,由弟弟霍叔姬處掌管。這三位弟弟肩負著監(jiān)視武庚的重任,史稱 “三監(jiān)” 。表面上,武庚對周朝恭順有加,臣服于周的統(tǒng)治,但實際上,他內(nèi)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在盤算著如何復辟殷商,恢復往日的輝煌。

時光匆匆,僅僅三年之后,周武王不幸病逝。他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難以承擔起治理國家的重任,于是周公旦挺身而出,攝政輔佐成王,代行國事。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德才兼?zhèn)洌腔圻^人,一直以來都對周王朝忠心耿耿,為國家的建立和穩(wěn)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他的這一舉措?yún)s引起了管叔的強烈不滿。管叔自認為自己在兄弟中排行靠前,本應(yīng)繼承王位,如今周公旦攝政,讓他覺得自己的機會被剝奪了。于是,管叔心懷怨恨,四處散布流言蜚語,惡意中傷周公旦,說他心懷不軌,企圖謀害成王,竊取王位。不僅如此,管叔還煽動蔡叔和霍叔,蠱惑他們與自己一同對抗周公旦。武庚見有機可乘,覺得復辟的時機或許已經(jīng)到來,便與管叔、蔡叔暗中勾結(jié),沆瀣一氣。

周成王元年(約前 1042 年)的秋季,武庚聯(lián)合東方舊屬國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蒲姑(又作薄姑,今山東博興東南)以及徐夷、淮夷等勢力,悍然起兵反叛周朝。一時間,戰(zhàn)火紛飛,叛亂的勢力迅速蔓延,遍及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剛剛建立不久的西周王朝,猶如一艘在狂風暴雨中飄搖的小船,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力排眾議,決意東征

周公旦得知叛亂的消息后,內(nèi)心焦急萬分。他深知,此次叛亂來勢洶洶,如果不能及時平定,西周王朝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然而,朝中大臣們對于是否東征意見不一,眾說紛紜。一些人憂心忡忡,擔心貿(mào)然東征會引發(fā)更大的危機,主張采取保守的策略,先觀察局勢的發(fā)展。周公旦心急如焚,他明白,猶豫不決只會讓叛軍更加猖獗,錯失平叛的良機。于是,他決定親自去找太公望(姜子牙)和召公,向他們坦誠地解釋自己攝政的初衷,表明自己對王室的一片赤誠之心,絕無謀逆篡位之意。

周公旦誠懇地對太公望和召公說:“我之所以在這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不避嫌疑地主持政務(wù),完全是出于對周王朝命運的擔憂。我害怕天下之人背叛周朝,讓我們先輩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毀于一旦。太王、季王、文王三代先王為了天下蒼生,憂勞一生,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如今武王過早地離世,成王又如此年幼,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我若退縮,又有何顏面去見列祖列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就周王朝的千秋大業(yè)啊!” 太公望和召公聽了周公旦的肺腑之言,深受感動,他們相信周公旦的為人和忠誠,不再聽信那些毫無根據(jù)的流言蜚語。在他們的支持下,周朝內(nèi)部終于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興師東征,平定叛亂。

為了確保東征的順利進行,周公旦精心地進行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他讓召公留守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北),負責處理后方的政務(wù),保障后勤補給和國家的穩(wěn)定。同時,他授予齊侯姜子牙征伐叛逆的權(quán)力,讓他在關(guān)鍵時刻能夠靈活應(yīng)對,協(xié)同作戰(zhàn)。此外,周公旦還昭告天下,聯(lián)絡(luò)和調(diào)集各地諸侯的力量,共同對抗叛軍。一切準備就緒后,在周成王元年(約前 1042 年)的秋天,周公旦親自率領(lǐng)著浩浩蕩蕩的東征大軍,踏上了平叛的征程。

出征前,按照當時的傳統(tǒng),舉行了一場莊重的占卜儀式。周公旦站在眾人面前,神情嚴肅而堅定,他對臣子們發(fā)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講話:“殷人剛剛恢復了些許力量,就妄圖趁著我們內(nèi)部出現(xiàn)混亂之機,興風作浪,起來造反。他們還大言不慚地說什么‘光復舊業(yè)的機會到了’,簡直是白日做夢!他們想要重新奪回已經(jīng)失去的權(quán)位,讓我們再次淪為他們的屬國,這絕對不可能!我要告訴大家,在殷人之中,也有一些深明大義之人,愿意站出來幫助我們。有了他們的支持,我們一定能夠平定這場叛亂,一定能夠保住文王和武王辛辛苦苦創(chuàng)下的不朽功業(yè)!” 周公旦稍作停頓,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眾人,繼續(xù)說道:“我們小小的周邦,能夠從弱小走向強大,能夠推翻商王朝,建立起如今的西周政權(quán),這都是上天的庇佑。我們承受的是天命,肩負著神圣的使命。為了此次出征,我再次進行了占卜,卜兆顯示,上天將會再次眷顧我們,幫助我們?nèi)〉脛倮_@是上天顯示的威嚴,無人能夠違抗。你們應(yīng)當順從天意,齊心協(xié)力,與我一同成就這偉大的事業(yè)!” 周公旦的這番話,如同一劑強心針,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讓將士們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史官將周公旦的話詳細地記錄了下來,這便是《尚書》里著名的《大誥》。

踏冰渡河,初戰(zhàn)告捷

周公旦率領(lǐng)著東征大軍,一路浩浩蕩蕩向東進發(fā)。周成王元年(約公元前 1042 年)年底,大軍來到了黃河邊。此時正值寒冬臘月,黃河水面已經(jīng)封凍,厚厚的冰層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寒光。周公旦望著冰封的黃河,心中暗自感嘆,這或許是上天賜予他們的一次良機。他當機立斷,下令大軍踏冰渡河。士兵們小心翼翼地踏上冰層,一步一步緩慢前行,整個隊伍井然有序。在眾人的努力下,東征大軍順利地抵達了孟津。

正如周公旦所預(yù)料的那樣,許多殷人的貴族們紛紛趕來表示支持。這些貴族們對武庚的叛亂行為極為不滿,他們深知武庚的野心一旦得逞,將會給天下帶來更大的災(zāi)難。他們渴望和平與穩(wěn)定,希望西周王朝能夠繼續(xù)維持統(tǒng)治,給百姓帶來安寧的生活。因此,他們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周公旦這一邊,為東征大軍提供了寶貴的支持和幫助。

周成王二年(約前 1041 年)年初,士氣高昂的周軍繼續(xù)向東挺進,目標直指朝歌。朝歌城內(nèi)的殷人得知周軍來襲,頓時大為震驚。武庚更是驚慌失措,但他知道此時已無路可退,只能硬著頭皮組織軍隊進行抵抗。然而,武庚的軍隊在訓練有素、士氣高漲的周軍面前,顯得不堪一擊。雙方剛一交戰(zhàn),周軍便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擊潰了武庚所部人馬。武庚在混亂中試圖逃跑,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被周軍斬殺(一說敗逃,不知所終)。

周公旦在消滅了武庚的勢力后,并沒有絲毫懈怠。他深知 “三監(jiān)” 中的管叔和蔡叔才是這場叛亂的罪魁禍首之一,必須盡快將他們鏟除,才能徹底平定叛亂。于是,他果斷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駐地衛(wèi)。管叔得知周軍來襲,匆忙組織武裝力量進行抵抗。但他的軍隊在周軍的強大攻勢下,很快便土崩瓦解。管叔見大勢已去,試圖逃跑,但最終還是被周軍追上,當場被殺死。接著,周朝軍隊馬不停蹄地攻克了蔡叔駐地鄘,將蔡叔生擒活捉,并將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鄰)?;羰逡姽苁灞粴?,蔡叔被囚,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只好乖乖投降。周公旦念在他與自己的兄弟情分上,只是將他貶為庶人,免去了他的官職和爵位。

至此,“三監(jiān)之亂” 被成功平定,武庚及管叔、蔡叔的勢力被徹底消滅。然而,周公旦深知,此次叛亂的勢力范圍廣泛,除了 “三監(jiān)” 和武庚之外,東方還有許多方國和部落參與其中。如果不徹底消滅這些殘余勢力,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依然無法得到穩(wěn)固。于是,他決定乘勝追擊,擴大東征戰(zhàn)果,一舉消滅其他反叛力量,徹底消除周朝的隱患。

改變策略,苦戰(zhàn)九夷

周公旦原本計劃先向東討伐奄國(又稱商蓋,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東)。奄國在東方諸國中實力較強,是主要的反叛勢力所在,可謂是 “大國”。然而,就在周公旦準備揮師攻打奄國時,周朝大臣辛公甲提出了一個極具戰(zhàn)略眼光的建議:“大國根基深厚,實力強大,攻打起來必然困難重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小國實力相對較弱,容易攻克。我們不如先集中力量攻下那些小國,逐步孤立大國,這樣一來,消滅大國就會變得相對容易許多?!?周公旦聽了辛公甲的建議,覺得十分有道理,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他采納了這一建議,毅然改變了作戰(zhàn)計劃,決定先攻打淮泗間(今蘇北、皖北地區(qū))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國)。

于是,周公旦率領(lǐng)著周軍揮師東南,向九夷地區(qū)進發(fā)。九夷諸小國的實力與奄國相比,確實較為弱小。在周軍強大的攻勢下,他們節(jié)節(jié)敗退,陷入了困境。然而,這些小國也并非毫無抵抗之力。在此之前,九夷長期與商朝作戰(zhàn),積累了豐富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他們的軍隊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個個都訓練有素,頗具戰(zhàn)斗力。而且,九夷人對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了如指掌,他們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帶作戰(zhàn),常常利用地形優(yōu)勢與敵人周旋。相比之下,周軍多為車兵,行動受到地形的限制較大,在這種復雜的地形中難以發(fā)揮出應(yīng)有的優(yōu)勢。此外,周軍士兵大多來自西北內(nèi)陸地區(qū),對淮泗間的氣候和水土不太適應(yīng),許多士兵都出現(xiàn)了水土不服的癥狀,戰(zhàn)斗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盡管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但周公旦并沒有退縮。他深知,這場戰(zhàn)爭關(guān)系到西周王朝的生死存亡,必須全力以赴。在戰(zhàn)斗中,他身先士卒,鼓舞著士兵們的士氣。周軍將士們也深知此戰(zhàn)的重要性,他們咬緊牙關(guān),克服了重重困難,與九夷軍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戰(zhàn)場上,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戰(zhàn)斗異常艱苦。

經(jīng)過連續(xù)不斷的艱苦作戰(zhàn),周軍終于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卓越的戰(zhàn)斗力,逐漸占據(jù)了上風。九夷諸小國在周軍的猛烈攻擊下,最終被一一征服。這場戰(zhàn)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周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許多將士在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然而,周公旦明白,這只是東征的一個階段性勝利,還有更艱巨的任務(wù)等待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