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時報
《日本時報》4月13日文章,原題:“癡漢”事件增多,日本努力應對心理健康和文化挑戰(zhàn) 日本去年迎來創(chuàng)紀錄的3700萬名海外游客,成為全球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熱門景點人滿為患,外國游客在景點或電車上遭遇性騷擾的事件也在增加。英國、加拿大政府已提醒本國公民,在日旅行期間,尤其上下班高峰乘坐擁擠電車時,可能遭遇不當身體接觸,即所謂“癡漢”(猥褻)行為。
“癡漢”一詞如今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詞匯,甚至錄入學術(shù)論文。不少“癡漢”可能患有一種名為“摩擦障礙”的心理疾病。這種病雖然在全球并不常見,但在日本非常普遍。據(jù)警方統(tǒng)計,日本每年報告的性騷擾案件有2000至3000起。然而,考慮到大量未舉報案件,實際數(shù)字可能高出好幾倍。
為何“癡漢”問題在日本如此嚴重?原因之一是通勤列車極度擁擠,長時間的身體接觸為犯罪提供可乘之機;此外,除非情節(jié)特別嚴重,日本刑法通常并不會將“癡漢”行為視為刑事犯罪,僅將其歸為違反地方條例并處以罰款。這種寬容態(tài)度無形中淡化了這一行為的嚴重性。
2023年,一位韓國女DJ在日本巡演時遭到粉絲不當觸碰,輿論嘩然,表明許多施暴者對自身行為的嚴重性缺乏認知。此外,日本公眾對女性身體自主權(quán)等權(quán)利的認識也遠遠不夠。
更令人擔憂的是,日本社會存在一種“恥感”文化:受害者往往對遭受騷擾感到羞恥,從而不愿發(fā)聲。性相關(guān)問題仍被視為禁忌,這種文化氛圍進一步加劇了受害者的沉默螺旋。對于初高中生等年輕受害者而言,恐懼往往占據(jù)上風,令其不知所措,無法當場回應。
在“癡漢”問題演變成更嚴重的國際丑聞、日本被貼上“性犯罪溫床”標簽之前,日本政府、警方與鐵路公司應該采取切實行動。僅僅掛出“‘癡漢’是犯罪”的海報是遠遠不夠的,緩解列車擁擠、加重懲罰才是當務(wù)之急。此外,由于“癡漢”行為往往與心理疾病相關(guān),僅靠懲罰措施無法斬草除根,必須引入心理治療機制,預防再次犯罪。否則,這一惡性循環(huán)將難以終結(jié)。
然而,日本目前幾乎沒有專門治療該癥狀的人員或機構(gòu)。政府需要培養(yǎng)相關(guān)專家,建立治療中心。同時,整個社會也必須提高對女性身體自主權(quán)和性騷擾問題的認知。(作者原田隆之,倪可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