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講一個故事,是我出差的時候看到的。
高鐵鄰座是一對母女,高鐵一啟動,媽媽就叮囑著小姑娘趕緊把寫字本拿出來做作業(yè)。
小姑娘大概7歲左右,嘴巴一撅,還沒說話,媽媽就搶先一步:“咋啦,你看看你字寫成什么樣,就你那字,肯定要練啊?!?/p>
小女孩把寫字本鋪開,還是不樂意地加上一句,“總練字總練字,我討厭寫字!”
這下媽媽不樂意了,眼睛一瞪,上手輕輕拍了一下她的肩膀,“你練字是為我練啊,你寫一手好字是為你自己好呀,你看看上學(xué)期好幾次考試,扣了多少清潔分?!?/p>
小女孩這次不說話了,氣鼓鼓地開始寫字了。

圖源:《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
我撇了一眼小女孩的寫 字本, 說 實話,字談不上多漂亮,但絕對端正,下意識地輕輕說了一句,“哇,那進步很大啊,之前還被 扣清潔分,現(xiàn)在那么端正了?!?/p>
小女孩氣鼓鼓的樣子突然就像泄了氣一樣,抬頭看了我,眼睛亮閃閃,然后立馬轉(zhuǎn)頭看她媽媽,似乎要尋找確認。
她媽媽沒理我,直接和女孩說,“可拉倒吧,也就一開始寫的那些還能看,后面的完全不能看。”停頓了一下,又戳了戳女孩說,“你給阿姨看你后面都寫的啥,我可沒臉看,讓你練還不樂意?!?/p>
小姑娘又嘟著嘴說,“那我要寫到什么時候???”
“都還沒開始寫呢,還好意思問,你可勁寫吧?!?/p>
最終,低下頭了,不再搭話。
01
吃苦可以,但有些苦沒必要吃
說實話,我很“慫”,并不敢現(xiàn)場說話。
如果我認識這對母女,我特別想和那個女孩說,能夠堅持一直練字,不管每天寫多寫少,堅持就已經(jīng)很棒了。而且從我看到的,現(xiàn)在的字肯定不會被扣清潔分了,這就是進步啊。
那天下了高鐵后,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就是那個小女孩聽到我說的那句肯定后,抬頭亮起的眼睛,以及之后低頭撇嘴的樣子。

圖源:創(chuàng)客貼
先亮明我的結(jié)論,字不好看,當(dāng)然要練,小D入學(xué)后也是字丑,我們到現(xiàn)在還在練字。她時不時會覺得練字苦,而我覺得,有些苦孩子就需要從小吃。
但是,咱們作為家長的,真的要清楚,哪些苦值得吃,哪些苦沒必要吃。
人生本來已經(jīng)足夠艱難,我們就不要再刻意為孩子制造困難。
02
看不到頭的“苦”不要吃
第一種“苦”,看不到頭的“苦”不要吃。
吃“苦”,當(dāng)然可以,但是吃苦的前提是需要讓孩子看到“頭”。這個“頭”可以是階段性進步的成果,也可以是小目標的達成。
愿意“吃苦”努力的人,其實是在練習(xí)“精神對抗 ” ,也就是可以對抗人性中喜歡簡單舒服的事情,但我們不要忘記了,能這么做的人,是因為他知道,我此刻的對抗是為了不久的未來一個更好的目標。
這才是人性,孩子也是完全一樣的。

圖源:網(wǎng)絡(luò)
拿練字來說,尤其是字寫的丑的孩子來說,我們需要拆分階段性、可視化的小目標。
我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小D的練字進階目標:
01
第一階段
每天只要認真寫完就好——因為她筆控力量差,先需要積累練習(xí)時長來拉升力量;
02
第二階段
速度提升后,開始制定標準:筆順都對,字居中字框,不出格——這是基本寫字美觀的前提;
02
第三階段
優(yōu)化標準:字的結(jié)構(gòu)占比是對的,比如,左右結(jié)構(gòu)的能準確寫出左大右小。
每天只針對當(dāng)下目標練習(xí),看到孩子的進步和努力,而不是明明在第一階段,的確提高了筆控,還去揪孩子寫字不美觀。

圖源:創(chuàng)客貼
這就特別像我們小時候,努力很久拿了90分,父母就問,為什么不能拿100分一樣打擊人和掃興。
不知道多少人 是成年后的 幾十年都來治愈“我不夠好”, 是不是每當(dāng) 被 領(lǐng)導(dǎo)表揚 ,每當(dāng)晉升,每當(dāng) 想要爭取 更好職位的時候, 都會有個心里的小孩 聲音,我可以嗎? 我還不夠 吧?
“愿意繼續(xù)努力”和“我配得上現(xiàn)在的好”,這是兩件事,但我們在教育的時候總是兩者混為一談。

圖源:《穿Prada的女魔頭》
03
超出負荷的“苦”不要吃
第二種“苦”,超出負荷的“苦”不要吃。
哪怕倡導(dǎo)“吃苦教育”的,大家去看這四個字,最關(guān)鍵的是落點在“教育”,這才是最終目的。
教育的前提是什么,是孩子身心健康、情緒穩(wěn)定。所以,吃苦可以,但不要超出孩子可以承受的負擔(dān)。
什么是孩子可以承受的負擔(dān)?不少父母都會自然關(guān)注孩子的身體情況,但往往忽略的是心理狀態(tài)。
還是拿練字舉例,適當(dāng)練字是必要的,但長時間的機械的大量抄寫,這不是練字,這是我們小時候都經(jīng)歷過的“罰抄”,字面意思明白,這是“懲罰”。
罰抄,不在乎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甚至就是要讓孩子在極度厭惡痛苦的情緒下還不得不繼續(xù)做這件事,以此讓孩子“長記性”。以后為了不再經(jīng)歷這樣的痛苦,而不敢去做某件事。

圖源:《家有兒女》
我們練字 肯定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吧?
但身邊總有那些“為了孩子好”,“為了幫助孩子提高成績”,而讓孩子“拼命”刷題或者機械地練習(xí)某個技能,更有極端的案例,在不少醫(yī)院的兒童心理診所我們也都能時不時耳聞。
我知道,肯定有人說,一定量的練習(xí)是必要的啊,而且這也是在磨練孩子的心性,鍛煉孩子的意志???古代不還有“頭懸梁”的嗎?
這里面又有個認知偏差了,“頭懸梁”的孫敬是自發(fā)主動選擇這么做,而不是在外力甚至害怕的情況下“不得不”。
所謂自律的反面從來不是懶散,而是他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成績好的代價是來自于父母的“逼迫”,那么終有一天會被反噬。

圖源:《抓娃娃》
那么怎么把握這個度呢?分享一下我家的做法。
設(shè)定階段性目標的時候,就說清楚每天的練習(xí)量,允許和孩子討論為什么要這個量,以怎樣的標準完成,達成共識——這和其他規(guī)則制定一樣,確保沒有驚喜,是充分溝通的。
讓孩子看到,如果真的保質(zhì)保量做到這件事后面的好處。
比如,說到做到就給孩子自由玩耍時間(哪怕他打游戲看手機也要允許),而不是父母又渾身難受,讓孩子去閱讀。
--真正自律的人反而是最愛玩的人,因為她們知道,盡快做完必須做的事情,就能贏得更多自己時間。

圖源:自己拍的
父母要做欣賞者,過程中要去看到孩子的不容易,關(guān)注過程中孩子的努力和堅持,而不是關(guān)注結(jié)果。
把孩子進步的努力可視化,我習(xí)慣多回頭看看孩子的起點?!^程中吃到的“苦”被人看到,才會覺得這一切值得,大人小孩都一樣。
兒童認知心理學(xué)就講過,人是有舒適區(qū)、學(xué)習(xí)區(qū)和恐慌區(qū)的。如果真的要做“吃苦教育”,我們也是在幫助孩子跨出舒適區(qū)走到學(xué)習(xí)區(qū)。
想明白這點后,我們就能把握這個度。教育從來不主張讓孩子到恐慌區(qū),更加不會主張在恐慌區(qū)看到孩子拼命求助,還坐視不理,美其名曰這是在“吃苦教育”。

圖源:網(wǎng)絡(luò)
04
今天這篇,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就順勢用了“吃苦”這個詞,所以你們也能看到,我全程在“苦”字上打了引號。
語言習(xí)慣決定思維模式,我個人是不太喜歡用“吃苦”這個詞的,我更習(xí)慣選擇使用惡補、努力、拼盡全力等詞匯。
我們不是為了吃苦而吃苦,我們是因為想要讓自己更好,所以選擇努力。
所以如果你覺得孩子“吃不了苦”,那么與其拼命逼孩子吃苦,不如拼命幫助孩子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
當(dāng)一個人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后,他就可以忍受過程中所有的“怎么做到”(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ny how--尼采)。
關(guān)于“吃苦”,你們有什么感想,歡迎留言和我聊聊啊。
正在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