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網上種種超出常理的事情時,我們經常會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這看似只是一句無關痛癢的自嘲,卻不得不承認其中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01 貧窮限制了想象?
山東呂劇中一句唱段是這樣的:聽說那老包要出京,忙壞了東宮和西宮。東宮娘娘忙烙餅,西宮娘娘忙剝蔥。在那些鄉(xiāng)下老農看來,皇宮里的娘娘無非是比自己吃更大的餅和更多的蔥,他們想象不到會有什么山珍海味,什么滿漢全席。
魯迅在他的雜文《人話》中也曾提過類似例子:大熱天的正午,一個農婦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嘆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這時還不是在床上睡午覺,醒過來的時候,就叫道:太監(jiān),拿個柿餅來!’”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物質文明的極速增長,階層之間所掌握的資源差距不斷拉大,貧富鴻溝也隨之不斷擴大,這種“貧窮限制想象”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紀錄片,講述的是某個發(fā)達國家呼吁關注非洲貧苦孩子,組織了一支觀察團深入當地貧苦部落。當那些衣衫襤褸的貧苦孩子面對這些衣著光鮮的外來者時,既警惕又好奇。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當地孩子放下了戒備心,開始和這些外來者交談起來。其中有一個孩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長得這么高,是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蟻餅?。俊毕侊炇钱數厝藢⑽浵伝旌仙夏嗤林谱鞯囊环N餅,用來充饑。
這個問題聽上去十分可笑,但又如此可憐,在那個貧困的部落里,他們從出生就為了生存而發(fā)愁,他們終其一生所見也不過是周遭貧瘠的土地,唯一能果腹的就是螞蟻做成的泥餅,他們想象不到眼前的外來者早已不再為溫飽而發(fā)愁,每日的殘羹剩飯都是他們從未見過的珍饈美食。

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不勝枚舉。
那是不是貧窮真的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相比貧窮,有時富裕在限制人們想象力方面表現得更加嚴重。
02富裕限制了想象!
晉惠帝時期,有一年發(fā)生了饑荒,百姓沒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人因此而餓死。晉惠帝聽聞后,不禁疑惑地問道:“何不食肉糜?”
他們?yōu)槭裁床怀匀饽兀?/p>
這就是“富余限制想象力”的典型例子,晉惠帝也由此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笑柄。
古代皇帝從小便出生在錦衣玉食的皇宮之中,呼風喚雨,吃穿不愁,他們同樣也無法想象底層的百姓如何為了生存果腹吃草啃樹,甚至挖股充饑,易子而食。正是由于古代統(tǒng)治者高居九天閶闔的宮禁之中,與下層百姓生活嚴重割裂,不解民間疾苦,才導致各種苛捐雜稅、暴政酷刑叢生,最終引得民眾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瑪麗皇后生活奢靡,導致法國皇室財政空虛,被人戲稱為“赤字皇后”
18世紀末期的法國,財政危機,糧食歉收,導致物價飛漲,很多人都吃不起面包,民怨沸騰,巴黎局勢變得十分緊張。
然而當時的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卻依然安之若素,生活奢靡如故,當有人向她說起巴黎人吃不起面包時,瑪麗皇后竟然驚訝地說道:“他們吃不起面包,為什么不吃蛋糕呢?”
這句話或許有調侃的意味在其中,但也反映出瑪麗皇后對底層民眾困窘生活的不關心和不了解。最終民眾將這位無知傲慢的皇后送上了斷頭臺。
我們再來看看現代的例子。在某期采訪中,著名主持人魯豫問一個山區(qū)留守兒童“為什么不吃肉,是因為容易變壞嗎?”那個孩子支支吾吾答道:“因為肉價貴,吃不起?!笨伤愕蒙袭敶妗昂尾皇橙饷印?,一時之間魯豫成了眾矢之的。
很多人嘲笑魯豫的傲慢和無知,然而我覺得魯豫能問出這樣脫離實際的問題,更多的還是緣于她與被采訪者生活的嚴重脫節(jié),緣于她將自己以及身邊人的條件強暴式加諸于他人之上,從而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產生了錯誤認知和判斷。

從上面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限制我們想象的既有貧窮的因素,也有富裕的原因,那這其中的緣由到底為何呢?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講一個著名的哲學實驗:
03柏拉圖的“洞穴比喻”
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講過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有一群囚犯自出生起就居住在一個洞穴之中,且他們的手腳被捆綁,無法轉身,只能背對洞口。在他們的身后燃燒著一堆火,將一些木偶的影像投射在他們面前的墻壁上。
由于他們看不到其他任何東西,所以這些囚犯便會將墻壁上晃動的影子當作真實的事物。有一天,其中一人掙脫了枷鎖,走出洞口,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才明白墻壁上的那些影像只是真實世界投射在他們面前的影像,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他返回洞穴試圖向其他人解釋,希望引導他們看到更真實的世界。然而那些囚犯不相信他,他們想象不出比洞穴更真實的世界,他們認為他瘋了,并不斷地指責他。

這就是著名的“洞穴理論”,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是本體論上的一種譬喻,用來說明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無法真正感知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但同樣也能夠用來解釋每個人都身處在一種被假象環(huán)繞的洞穴之中,所感所知都是一些不真實的片面的虛影,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認知。
04培根的“洞穴假相”
英國的經驗論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根據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提出了“四假相說”,即洞穴假相、種族假相、劇場假相和市場假相。培根認為,人們的認知往往會由于這四種假相的影響,而產生扭曲和偏差,無法看到事情的真相,真正理解世界。
其中的“洞穴假象”與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有些類似,它是指每個人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殊結構差異,所受到的教育和所崇拜的權威不同,或所處的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而產生的一種特有局限性。

在這種局限性的影響下,人們無法跳出所處的“洞穴”束縛,去全面地了解世界,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從而導致認識結果具有明顯的片面性、主觀性和狹隘性,頗有些坐井觀天的意味。
我在上面舉得那些無論是由于貧窮還是富裕而做出錯誤認識和判斷的例子,歸根結底都是受這種“洞穴假相”的影響,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要么非常貧窮無法接觸到富裕群體,要么物質條件極其優(yōu)渥與底層貧困生活嚴重脫離,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禁錮自我思維的“洞穴”,“洞穴”的形成進一步隔絕了自我與認識對象之間的關系,最終導致認識結果的扭曲和偏差。

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局限性,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這種“洞穴假相”的影響。比如一個名牌大學生畢業(yè)之后來到北上廣深大廠工作,他所接觸到的都是與他學歷、薪資相差無幾的人,因此可能就產生了一個“碩士博士滿地走,本科??贫嗳绻贰钡腻e覺,然而實際上中國本科及以上的人所占比例僅有10%。
那些月薪三四萬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有6億中國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每逢節(jié)假日出國旅游的人,也無法想象中國仍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出國旅游的人數也僅占總人口的10%。

我們因為某件事產生與其他人迥然相異的觀點而發(fā)生爭吵時,也多半是因為“洞穴假相”在作怪,我們往往會根據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固有思維和觀念以及對自身所能造成的影響,而做出一種符合自己價值觀和利益的,看似客觀全面實則主觀狹隘的認知判斷,而爭吵的對方也多半如此。
05其他三種假相
除了“洞穴假相”外,其他三種假相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各種認知。
種族假相,是由于人類這個種族天性所造成的認識偏差,由于認知行為都是以人為主體進行的,因此認知過程所產生的的結果只能是基于人這個主體產生的一種主觀的認識,而無法認識到事物的客觀本質。這是人類的天性,是無法改變的。
市場假相,是指人們在市場的交換,購買東西,總是通過言談來往。但是詞語的能指和所指之間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很容易由于語言的不確定性和概念的不嚴格造成理解的錯誤。
劇場假相,是指人們不加批判地盲目順從權威或當時流行的各種觀點而形成的錯誤,比如我們在網上看到某個專家或大V發(fā)表了某種觀點,出于對權威或偶像的崇拜,便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全盤接受其觀點并奉之如圭臬。

06如何破除假相
培根認為要想對事物做出正確的認識,就需要從根本上消除妨礙認識的因素,而這四種假相正是人們通向真理的主要障礙。因此要想獲得真理,就必須打破四種假相。
那如何打破假相的干擾呢?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假相的存在以及各種假相對自我認知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到認知的片面性;其次是跳出所處的“洞穴”,接觸自身所處環(huán)境之外的世界,從更宏觀、更全面的角度看問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看待事物要具有懷疑和批判精神。
但由于人類的天性及其社會屬性所致,決定了人類的認知過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先天的、后天的因素所影響,我們只能盡可能地消弭各種幻象造成的影響,卻永遠無法避免幻象,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認知永遠是一種與認識主體保持一致性的主觀結果,始終與真相具有一定偏差。
因此,我們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應保持一種審慎和敬畏的態(tài)度,對他人的觀點保留更多的寬容和忍耐,因為沒有人了解全部,也沒有人永遠是對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