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爺爺的爺爺那輩起,就盼著這一天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368 年秋,徐達的明軍鐵騎踏進大都城時,一位鬢角雪白的老漢抱著半壇黃酒跪在路邊,渾濁的眼淚砸在青石板上。

從 938 年石敬瑭割讓燕云到元朝滅亡,這片土地在契丹、女真、蒙古鐵蹄下輾轉了 445 年,百姓穿胡服、說胡語,甚至和異族通婚,卻在明軍到來時簞食壺漿。

為什么這里的百姓仍然認朱元璋是自己人,稱明軍為“王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胡風漢雨中守住 “中國心”

燕云十六州,大致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山西北部這片夾在草原與農耕文明之間的咽喉要地。

938 年,后晉節(jié)度使石敬瑭為奪權向遼國割讓此地,從此中原王朝失去北方屏障,直到朱元璋時代才收復。

但令人稱奇的是,盡管遼、金、元三代輪番統(tǒng)治,漢文化的根脈卻像石縫里的野草,頑強地扎在這片土地上。

這是為什么?主要是廖、金、元都沒能將漢文化扼殺干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遼國占了燕云后,沒搞 “一刀切”,而是搞了個 “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管契丹人,穿皮草騎馬射獵;南面官專門管漢人,允許他們繼續(xù)種地讀書,甚至保留唐朝的科舉傳統(tǒng)。

金朝更直接,在燕京(今北京)設立國子監(jiān),和南宋同步開科舉,漢人考中進士能當大官,比如金末名臣王若虛就是燕云人,官至翰林直學士。

到了元朝,忽必烈干脆把大都建成 “漢文化試驗田”,讓燕云漢臣劉秉忠按《周禮》設計都城,街道起名 “崇仁門”“文明門”,連宮殿布局都照搬中原禮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絕的是,元朝時燕云的書院數量比江南還多,讀書人照樣讀四書五經,寫毛筆字,考科舉。

老百姓更有意思,表面上穿蒙古袍、說帶胡音的漢語,但家里偷偷藏著宋代族譜。

1370 年明朝普查戶口,70% 的燕云百姓能準確說出 “祖上是太原王氏”“范陽盧氏”,甚至能背出幾百年前老家的字輩。

每年春節(jié),他們悄悄在灶臺貼 “灶王爺” 畫像,除夕夜熬臘八粥,這些被元朝官方禁止的漢俗,在民間愣是沒斷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徐達進城時,看見不少人家門口掛著紅布條,后來才知道,這是南宋遺民傳下來的暗號,叫 “赤心報國”,四百年間,每逢中原軍隊北上,百姓就用這法子傳遞消息。

更關鍵的是,燕云人說的 “幽燕官話”,和朱元璋老家的南京官話有七成相似。明軍將領到村里問路人:“大都城怎么走?”

老鄉(xiāng)一開口,居然能聽懂,連 “胡同”“衙門” 這些詞的發(fā)音都跟中原差不多。

這種語言上的親近感,讓雙方沒了隔閡,仿佛失散多年的親兄弟終于重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得人心者得天下

1367 年,朱元璋在北伐前干了件膽大的事 —— 發(fā)布《諭中原檄》,里面有句石破天驚的話:“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百年,生養(yǎng)斯民……”

意思就是說,元朝雖然是異族建立的,但統(tǒng)治中國百年,老百姓都是在這片土地上生養(yǎng)的,咱們不搞種族對立,只推翻元朝的暴政。

這招實在太妙了!

此前四百年,北方漢人被南方視為 “胡化蠻夷”,朱元璋這一承認元朝正統(tǒng),等于給燕云百姓發(fā)了張 “華夏子民身份證”:你們不是叛徒,是和我們一樣的中國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軍事策略更是教科書級別。常遇春說 “直接打大都,速戰(zhàn)速決”,朱元璋卻搖頭:先打山東,斷了元朝的糧食通道;再占河南,卡住黃河渡口,讓大都變成孤島。

1368 年正月明軍攻山東,三月就拿下濟南,當地農民推著獨輪車給明軍送糧食。

為啥?

元朝末年,漢人佃戶要交七成租子,蒙古貴族還能隨便搶田,明軍來了宣布 “取民間寸草者斬”,老百姓發(fā)現當兵的不搶不砸,趕緊打開糧倉支援。

等徐達包圍大都時,元順帝宮里只剩三天糧食,只能灰溜溜逃往草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進城之后,朱元璋玩起了 “溫柔刀”:留用 70% 的元朝舊吏,連元順帝的蒙古侍衛(wèi)都收編進明軍,讓他們穿著原來的衣服巡邏。

有人反對:“這些人是胡人,能信嗎?”

朱元璋說:“他們在大都住了一輩子,比咱們熟門熟路,只要給飯吃、給官做,自然為咱賣命?!?/p>

更絕的是,他沒讓百姓改穿漢服,只要求當官的穿 “漢官威儀”,蒙古寺廟、女真集市照樣開,連蒙古商人都能當 “市舶使” 管理貿易。

老百姓一看,換了皇帝,日子還是照常過,稅還比以前少,自然沒啥抵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打動人心的還是 朱元璋的“民生牌”。

明軍每到一地,先開倉放糧:北平圍城時,徐達把繳獲的 30 萬石糧食分給饑民,餓了好幾年的百姓跪在地上喊 “朱皇帝萬歲”。

朱元璋宣布燕云地區(qū)免稅三年,廢除元朝的 “包稅制”(一個蒙古包主能收十里地的稅),改成 “三十稅一”,也就是一畝地收三升糧,比南宋還輕。

對比元朝末年 “漢人交稅比蒙古人多十倍”,百姓心里跟明鏡似的:跟著暴元沒活路,跟著明軍有飯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一招 “文化攻心” 更厲害。

元朝時,燕云士子考科舉難如登天,漢人文官最高只能當到四品,朱元璋一來,恢復科舉,專門給北方士子留名額,3000 多個懂蒙古文、漢文的儒家學者主動給明軍畫大都城防圖,當翻譯。

這些人以前在元朝不得志,現在明朝給了出路,自然拼命報效。

更微妙的是,朱元璋沒毀元朝的建筑,反而讓元大都的工匠參與修建南京故宮,檐角的蹲獸、宮里的地磚,都帶著燕云的風格,讓百姓覺得 “咱們的手藝被朝廷看重,這就是認咱們做自己人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可能會問:“燕云被異族統(tǒng)治這么久,難道沒有抵觸嗎?” 看看元末的情況就知道了。

元朝把人分成四等,漢人是最低等的 “南人”,連名字都不能有,只能用數字代替,比如朱元璋原名 “朱重八”。

而朱元璋一來,不分蒙古人、漢人,只要歸順就平等對待。這種 “去華夷之辨,重天下大同” 的策略,比單純的 “驅逐胡虜” 更得人心。

就像徐達軍報里寫的:“父老攜幼觀軍容,皆泣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他們哭的不是改朝換代,而是四百年后,終于又見到了尊重他們、保護他們的 “自己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朱元璋收復燕云十六州,表面看是軍事勝利,背后卻是一場 “人心收復戰(zhàn)”。

他沒靠血統(tǒng)論強行 “認親”,而是用實實在在的政策告訴百姓:不管你被哪個王朝統(tǒng)治過,只要愿意種地讀書、好好過日子,就是我大明的子民。

這種包容務實的智慧,比鐵騎更有力量 。

當燕云百姓發(fā)現,跟著明軍能吃飽飯、能穿漢服、能考科舉,甚至能保留自己的胡俗胡語,他們自然愿意放下四百年的隔閡,張開雙臂迎接這個 “讓老百姓有活路” 的新王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為從乞丐起家的平民皇帝,朱元璋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的日子,明白百姓最高的愿望就是吃飽穿暖。

所謂 “認同”,從來不是刻在 DNA 里的符號,而是落在柴米油鹽里的踏實。

正因為朱元璋懂這一點,所以他能讓漂泊 445 年的燕云,一朝回歸時,百姓眼里滿是回家的熱淚。

這大概就是古人說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比土地收復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有了真正的歸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參考信息:(清)張廷玉等撰. 明史[M]. 北京: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