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4月16日,“弄染結盟”90周年紀念活動在貴州省鎮(zhèn)寧縣舉行。彭德懷元帥的侄外孫張峰應邀參加紀念活動并發(fā)言。本文為張峰在活動上的發(fā)言,編輯時略有改動。

▲張峰
我對弄染結盟的認識和了解,是從幾年前開始的。當時,貴州安順市和鎮(zhèn)寧縣兩級黨史辦的領導在北京與我見面時,為我講述了弄染結盟始末。
2024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90周年。在我參加紅船融媒發(fā)起的“重走長征路”活動后,又專門來到鎮(zhèn)寧,參觀了陸瑞光爺爺?shù)募o念館。此行中,我對弄染結盟有了更深的了解。

▲弄染結盟90周年紀念活動現(xiàn)場
這次參加弄染結盟90周年紀念活動,讓我對弄染結盟又有了新的認識。
北盤江畔的鎮(zhèn)寧縣,留下了外公彭德懷和陸瑞光頭人的紅色足跡;弄染寨的盟約碑,見證了外公與陸瑞光頭人以酒盟誓的鏗鏘誓言。
弄染結盟不僅是紅軍長征途中的一段佳話,更是一次改寫歷史的戰(zhàn)略抉擇。它讓一支瀕臨絕境的軍隊絕處逢生,它讓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政策的星火照亮黔西南的群山。
弄染結盟是長征轉(zhuǎn)折的關鍵支點
1935年4月,中央紅軍在貴州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前有北盤江天險阻隔,后有薛岳十萬追兵,此外還有國民黨刻意制造的民族對立——他們散布謠言稱“紅軍要殺光苗彝”,企圖將少數(shù)民族變成阻擊紅軍的屏障。
正是在此生死存亡之際,外公等革命先輩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在弄染寨與布依族首領陸瑞光締結盟約。這一抉擇對長征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軍事上撕開黔西南封鎖線——
一是結盟次日,300名布依族獵戶手持火把,帶紅軍穿越連地圖上都未標注的羊腸小道,避開國民黨主力,直插北盤江渡口。
二是37只竹筏在布依船工操縱下,僅用兩天時間便將紅三軍團全員送過江,創(chuàng)造了日渡萬人無傷亡的奇跡。
三是陸瑞光派出信使聯(lián)絡沿途48村寨,使紅軍在千里苗疆未遇一槍阻擊,這與一個月前湘江血戰(zhàn)的慘烈情景形成鮮明對比。軍事上的破局,撕開了黔西南的封鎖線。

▲陸瑞光雕塑
政治上首開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先河——
弄染盟約中,外公親手寫下的三條承諾,成為我黨早期民族政策的雛形——
1、紅軍尊重布依族風俗,不進神山、不毀祖鼓;
2、買賣公平,一斗米付三塊銀元(遠超市價);
3、贈槍械助民眾自衛(wèi),紅軍永不征糧派夫。
正是這種“以心換心”的真誠,讓布依同胞在紅軍走后依然守護著這份承諾,陸瑞光冒死保護紅軍傷員,直至1936年被國民黨誘殺;其弟陸云祺率部加入抗日救國軍,犧牲前仍高呼“紅軍兄弟會回來的!”
政治上奠基,首開了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先河。
精神上民心所向的永恒見證——
毛主席后來在延安回憶弄染結盟始末后,感嘆道:“長征是宣言書,而鎮(zhèn)寧的盟約就是宣言書上最紅的印章!”
這份以平等相待、生死相托鑄就的盟約,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紅軍與民為敵”的謊言,為后來彝海結盟、團結藏羌同胞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借鑒。成為民心所向的永恒見證,樹立了精神豐碑。
外公的鐵律、柔情與智慧
在弄染結盟的短短兩天里,外公用三個微小卻動人的舉動,詮釋了何為“人民軍隊”的真諦。

▲彭德懷
“鹽巴換紅薯”:一塊銀元背后的承諾——
紅軍進駐弄染當晚,戰(zhàn)士們在寨外露營,饑寒交迫。一位布依老阿媽偷偷塞給外公幾塊烤紅薯,外公卻堅持掏出一塊銀元說:“紅軍有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老阿媽連連擺手:“山里人不懂錢,只想要點鹽巴。” 外公當即叫來后勤部長說:“快把最后那半罐鹽拿來!”當老阿媽捧著鹽罐淚流滿面時,外公低聲對警衛(wèi)員說:“我們餓肚子算什么?絕不能讓百姓寒了心!”
牛皮公文包:跨越九十年的信物——
結盟次日臨別前,陸瑞光8歲的兒子盯著外公腰間的牛皮公文包目不轉(zhuǎn)睛。外公大笑著解下來說:“喜歡?送你了!但有個條件,等革命勝利了,你要帶著它去找我!” 1982年,陸家后人攜早已磨破的公文包赴京,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含淚證實:“這確是彭總遺物,他長征時連地圖都塞在里面……”
“神樹之誓”:比槍炮更重的尊重——
紅軍借住弄染寨時,一名小戰(zhàn)士誤摘了寨口神樹上的野果。外公得知后,親自帶戰(zhàn)士向神樹鞠躬致歉,并命人用紅布條將三塊銀元系在樹枝上:“紅軍無意冒犯,這點心意請鄉(xiāng)親們重修祭臺。”這一舉動徹底打消了布依族疑慮。陸瑞光對族人感嘆道:“漢人軍隊拜我們的神樹,開天辟地頭一回?。 ?/p>
從歷史到未來,盟約精神的當代回響
在90年間,經(jīng)歷了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滄桑巨變的弄染寨,當年的篝火已化作鄉(xiāng)村振興的燈火,但那份肝膽相照的精神依然滾燙!
當外公將最后一塊鹽巴留給生病的布依阿媽時,他告訴我們:真正的銅墻鐵壁,是千百萬真心擁護革命的群眾。
當陸瑞光用生命守護紅軍傷員時,他告訴我們:民族的團結,從來不是恩賜,而是用真誠換來的生死相依。
當今天的弄染后代在盟約碑前講述祖輩故事時,他們正書寫著紅色基因的傳承,它不在紀念館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一個平凡人的血脈中。
長征靠什么走向勝利?靠理想!靠百姓!理想讓我們不怕死,百姓讓我們不會死!
這,正是弄染結盟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chǎn)——它不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更是一座永恒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在新征程上,永葆“江山就是人民”的初心,續(xù)寫“萬族一家”的華章!
編輯:李秀平
統(tǒng)籌:李秀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