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柳宗元,寫了一種叫蝜蝂的小蟲子。
蝜蝂爬行走路,一路上看到能搬動的東西,就放在背上。
走著走著,它疲憊不堪,卻不愿意放下重物,終于累死了。
古人勸導:“力微休負重,人窮莫入群?!?br/>
事實上,不管一個人的力量再大,都不要負重前行,而是習慣輕裝上陣。
在所有的負重之中,感情債是最重的,一旦你拿起,放不下,麻煩、痛苦就接踵而至。
以此類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家庭規(guī)律:真正有出息的人,很少聯(lián)系兄弟姐妹,也盡量不和父母一起生活。

01
單飛,求發(fā)展。
作為70后,對于背井離鄉(xiāng),有很深的印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年輕人在老家,靠種地、伐木、賣菜等為生。
山里有很多的粽葉、野果等,都可以創(chuàng)造收入。
但是家庭的總收入并不高,畢竟任何一個門路,都是短期的,也受市場波動影響。常常是一擔青菜,到集市上都無人問津。
我們成年之后,一咬牙,就離開老家,和父母距離幾百里,兄弟姐妹也走散了,在不同的城市發(fā)展。
經過多年的論證,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人在外地混,一開始是很難的,沒有人脈,也不熟悉環(huán)境。但是混幾年之后,形成了新的圈子,也有了獲取利益的渠道。
就是在廠里打工的人,月薪幾千,也比在老家好很多倍。
很多70后,在異鄉(xiāng)扎根,娶妻生子。我們的兒女,也在異鄉(xiāng)讀書,成長。家境,慢慢好起來了。
我們用實踐,驗證了兩句話。
第一句,家貧走四方,望族留原籍。
第二句,牛羊喜歡合群,老虎獅子獨行。
一個人長期在低層次的群體中,會拖累自己。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沒有辦法帶動一群人致富。你可以帶動一百個人,也難以帶動一萬人。
類似邏輯,放到一個家庭里,也對。
你要是帶著兄弟姐妹、父母一起致富。他們的層次和你不同,也沒有好的技能,拖垮你的可能性很大。比方說,你開工廠,弟弟管錢,但是弟弟不懂會計知識,就會誤事。
你一狠心,自己混得再好,也不拉著大家一起干。久而久之,你就越飛越高,不再估計家人會飛多高了。

02
距離,保平安。
很喜歡一段話:“一個美滿的家庭里,一定有睿智的父母,他們懂得分寸,知道進退,該說就說,不該說就沉默。”
如果一家人總是在一起生活,打包處理。那家庭矛盾特別多。畢竟,誰家的鍋底,都有灰塵。
《菜根譚》里,還一針見血地指出:“炎涼之態(tài),富貴更甚于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br/>
能夠傷害到你的人,往往是你身邊的親人。他們表面上希望你好,但是內心深處,不希望你比他們更好。
一些親人,對你知根知底,要害你的話,就能夠精準施策,讓你防不勝防。
在東漢末年,劉表在荊州,建立了自己的勢力。
如果讓家業(yè)傳下去,劉表也很為難。大兒子劉琦,其母親過世很早,不被劉表厚愛;小兒子劉琮,仗著母親蔡氏的實力,被劉表厚愛。按照祖輩的規(guī)矩,又應該立嫡子為繼承人。
劉琦知道父親的意思,也怕父親過世之后,被繼母蔡氏迫害,就主動請求,到江夏任職。
劉琦偏安一隅,遠離政治中心,卻平安了。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比方說,春秋時的柳下惠,在魯國做官,其弟弟盜跖無惡不作。柳下惠就和弟弟斷交,避免被惡事波及。
一家人在一起,就像幾只刺猬一樣,抱團取暖不成,還互相傷害。保持距離,雖然寒冷,但是傷害沒有了,大家也平安了。

03
自立,算愛家。
也許很多人認為,有出息的人,不把父母帶在身邊,不常接濟兄弟姐妹,這是不孝順。
其實不對,家庭的感情,最好是“平平淡淡”。
把父母帶到外地去,父母年紀大了,難以適應。城里的車水馬龍,讓父母很陌生,不敢走路。
父母到很遠的地方,水土不服,就更加麻煩了。
只要父母還可以生活自理,那就能好好過日子。他們的地盤,他們做主,不礙事。
兄弟姐妹,在自己喜歡的城市,能夠混一碗飯,也不錯。
我們這樣想:每一個人都好好的,沒有出亂子。這就帶來了大家的福氣。
我們對親人冷淡,還有另一種意義:“逼著那些好吃懶做的人,自己去覓食。獨立起來。”
如果每一個人都自立了,那么大家庭自然紅紅火火。
俗話說:“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粥?!?br/>
家中出現(xiàn)一個百般依賴親人的人,都不得了。你要是對他教育,拉扯,他就賴上你了。
你對他不理不睬,他一咬牙,也會去打工。多年后,他會感激你。

04
農村有句土話:“客留三天討厭,魚放三天發(fā)臭。”
一家人相聚,也就是頭三天,大家嘻嘻哈哈,互訴衷腸,感情特別好。一旦長期相處,這感情就變卦了,勾心斗角,互相白眼,都來了。
因此我們處理家庭關系,就應該是過年過節(jié)相聚,平時各自安好;遇到急事就幫一把,平時也表示愛莫能助。
做人,勇敢地做自己,丟掉對原生家庭的依賴,也不要原生家庭里的幾個人賴上你。
做人,能有合群的智慧,更要有單飛的精彩。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陪圖來源于網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