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老,有沒有道理?

我發(fā)現(xiàn)一些小孩子吃飯時候有個特點,那就是最喜歡吃的留在后面慢慢享用,而這樣的人長大后就大都能忍受短期的不如意,對未來有更多期待。

當然,這不是說那些碰到好吃的就馬上吃到肚子里的孩子有錯,這是性格使然。

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都缺乏延遲滿足的耐心,這可能是基因決定的,比如我們血脈的前輩經(jīng)常面臨外界的危險,那他們就顧不上考慮長遠,必須馬上反應(yīng)才行。

否則什么都想一想以后,那可能“當下”都過不去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在40歲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是要前苦后甜,還是要前甜后苦?

性格決定命運。小時候內(nèi)向害羞的人長大后也是如此,這很難改變。但世上真的就沒有可以改變的人嗎?不見得。

要知道人類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綿延生息,靠的就是“適者生存”,人是環(huán)境的動物,我們都會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比如你去一個公司打工,要么是這個公司的文化氛圍改變你,要么是你跳槽離開。

想一想,除此之外你還有什么其他選擇?

所以不要低估了人的可塑性,特別是在人到中年的時候,對于自己的人生前后應(yīng)該有個通盤考慮才行。

是要前苦后甜,還是要前甜后苦?簡單說就是40歲左右的選擇關(guān)乎自己整個人生的質(zhì)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活在當下”好還是不好?

原來我以為這是好的,畢竟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考慮太長遠沒有意義,不如當下享受為好。

我認識一個成都的朋友,他說自己周圍的人大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學(xué),先享受了再說,這樣最劃算,至于以后什么樣,誰也難以預(yù)料,“如果以后發(fā)生什么變故,現(xiàn)在不享受豈不是虧了?”他給我舉了個例子。

就是他有個親戚年輕時候省吃儉用,不舍得吃喝,等到老了有錢了,結(jié)果牙齒掉光了,吃什么都沒有胃口,但還是要吃,想彌補自己,“看著都難受”。

所以,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趁著還年輕,就是要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