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主持人楊樂樂在個人社交賬號上發(fā)布視頻稱:“今天我才知道,廁所最后一間緊閉的門,原來是保潔阿姨的休息室”,一個不到兩平方米的空間,堆放著清潔工具,還有一張小小的椅子。她探訪了一些保潔阿姨的休息間,普遍都是挨在廁所旁邊,顯得狹窄和簡陋,于是在自己公司里打造了一個“保潔之家”。落地窗、沙發(fā)、餐桌、微波爐、飲水機……各種設施一應俱全。
不只是楊樂樂,近一個月以來,“保潔員休息室不該是廁所最后一格”的話題備受媒體和網友們的關注。

保潔員都在哪里休息?有網友拍下他們的“休息室”——狹窄的廁所隔間。在狹小的空間里整齊擺放著衣物鞋子,旁邊是干活工具,地上鋪著廢舊宣傳板。這轉身都難的角落,是他們歇腳、吃飯、更衣的空間。除了廁所最后一格,還有消防通道、雜物間、甚至是垃圾間,樓外的某個空地。
有媒體實地探訪了上海多家商場發(fā)現,保潔員工作時間大多在10~12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量也讓他們根本無暇休息。除了吃飯時間,基本就是不停地走動、換垃圾袋、擦臺面……即便是在廁所隔間里解決的午餐,也常常會被打斷,“人是停不下來的,頭發(fā)要撿,垃圾桶要換,來幾個人垃圾桶就滿了”。去年有本熱銷的書——《我的母親是保潔》中是這樣描述的:一天到晚腳不沾地,休息需要爭分奪秒,但休息環(huán)境都是“自己想辦法”。
沒時間休息、沒地方休息、沒有制度保障休息,這都是“廁所最后一格”的困境。
事實上,勞動法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符合安全衛(wèi)生要求的勞動條件”。對保潔人員的工作管理細則詳細精準,但對這一群體的權益保護似乎除了薪資外沒有底線標準。加之,保潔服務往往是被外包出去的,采購服務企業(yè)關心的是如何能在執(zhí)行好合同規(guī)定的服務質量,三方公司則更多地要考慮如何壓低成本多成單。
于是,保潔人員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時間、各類權益是由三方公司去爭取,還是用工企業(yè)自覺履行?這事難免不扯皮,于是,就只能靠網友呼吁、群眾共情去推動。
更有“24小時隨時抽檢”“一客一打掃”等要求,讓保潔人員即使有地方休息,也沒時間休息,既然沒時間,也就不必再浪費地方和資源設置專屬休息場所。如此一來,保潔員休息室成為“廁所最后一格”,就在所難免。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保潔員休息問題的重要性。
3月以來,華東政法大學的校長信箱收到了多位學生的建議信,要求在校園內設立專屬保潔休息室。在學生和后勤部門等多方推動下,半個多月后,學校在女生6號公寓的一層區(qū)域設立了一間保潔就餐室,并在里面配備了桌椅、冰箱、空調、微波爐等設施。
“建設改善1000間生產一線職工工間休息室”被列為《2025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市總工會將在全市推進建設改善1000間生產一線職工工間休息室,讓廣大生產一線職工在維護城市運行的繁忙工作之余,可以擁有一個整潔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
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持、被提升工作待遇,讓保潔人員從“廁所最后一格”里走出來,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可以干干凈凈、安安心心地吃一餐飯,背后是人們對每一份辛勤付出的職業(yè)的接納與尊重,他們的權益與待遇也將得到更多的改變可能。
而當更多被忽視的群體被看到、被善待,我們的社會文明也同時向前一步。
(工人日報客戶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