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新華社報道稱,澳大利亞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在選舉辯論會上,首次公開抨擊特朗普對澳洲加征關稅,稱“這無異于自殘,并準備捍衛(wèi)國家利益”。在沉寂了半個月后,阿爾巴尼斯語出驚人,原因是來自競爭對手的巨大壓力,迫使他不得不這么做,更意味著美國加征關稅,成為澳大利亞選舉的焦點話題。

應該說,這個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與澳洲特殊的選舉制度有關。澳大利亞聯邦議會每三年選舉一次,涉及全部150名眾議員、72名參議員的一半和4名特殊的領地議員。而任何一個政黨只要拿下過半眾議院席位,也就是76席,就自動成為執(zhí)政黨,黨首出任澳大利亞總理。這種制度意味著,任何黨派想贏得選舉,就必須要重視每一個階層,每一張選票都不能輕易放棄。阿爾巴尼斯能在2022年率領工黨贏得大選,關鍵就在于解決經濟問題,消除疫情影響的承諾,獲得了大部分澳大利亞人的認可。
然而,過去三年阿爾巴尼斯的表現并不好,特別是美國加征關稅,而阿爾巴尼斯政府表態(tài)不進行反制后,本就對經濟增長放緩不滿的澳大利亞人,一時間沸反盈天。相比之下,現任保守黨領袖,也是阿爾巴尼斯的最大對手彼得·達頓,則素來以強硬著稱。這位擔任過國防部長和移民部長的強硬派人物,以“安全與穩(wěn)定”為競選口號,強調“澳洲優(yōu)先”、降低稅收并遏制移民潮,獲得了澳大利亞保守派和大部分中產階級的認可。從民調結果來看,阿爾巴尼斯支持率一再下滑,前景非常不樂觀。

為了尋求連任,阿爾巴尼斯只能另辟蹊徑,尋找突破口以獲得支持,而就目前來看,美國關稅似乎就是阿爾巴尼斯的選擇。一個罕為人知的事情是,澳大利亞對美貿易其實是逆差,比如說在2023年,澳大利亞對美國出口額只有215億澳元,進口額卻高達470億澳元,是出口額的兩倍以上。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仍然以“對等關稅”的名義,加征10%關稅,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阿爾巴尼斯政府在本月上旬宣布不反制,其實更加說不過去,也是目前陷入被動的重要原因。

現在特朗普關稅政策陷入僵局,在全球都沒取得太大進展,反而造成美國內部一再動蕩,這給了阿爾巴尼斯出面反對的信心。最重要的是,競爭對手達頓雖然以強硬派著稱,但保守派出身的他,主要是對中國以及其他小國家強硬,主張澳大利亞優(yōu)先。作為美澳軍事同盟的核心支持者,達頓不太可能對美強硬。換句話說,當阿爾巴尼斯舉起反制美國關稅的大旗,達頓基本不可能跟著反制。一旦阿爾巴尼斯借助這一點,在辯論上窮追猛打,使達頓無力招架。深陷生活成本飆升、通貨膨脹、住房困難和能源危機的澳大利亞人,自然會將選票投給工黨,阿爾巴尼斯的連任也就不是問題。

當今年2月10日,特朗普宣布對全球鋼鋁制品,征收25%的關稅之前,阿爾巴尼斯曾信心滿滿地對外界表示,他已經和特朗普達成協議,豁免澳大利亞的鋼鋁出口。然而,特朗普在最終簽約時,并沒有豁免任何國家,搞得阿爾巴尼斯非常尷尬。上月末阿爾巴尼斯又公開邀請?zhí)乩势赵L問澳洲,以磋商經濟問題,卻又被強硬拒絕?,F在阿爾巴尼斯選擇美國關稅為突破口以謀求連任,多少有點因果循環(huán)的味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