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一覺睡醒天塌了,餃子變成韓國的了?!
刷到一條貼子說,韓國人在美國,成功獲得了一項餃子專利。。。。。。
明明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卻看不懂了。
咱就是說,中國是餃子的起源地,申請餃子專利居然是韓國和美國的事兒?
帶著三分氣憤三分譏笑四分不解,我去瞅了一下緣由。
“美國專利商標局官網(wǎng)顯示,近日,韓國CJ第一制糖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注冊的餃子外觀專利,獲準通過。”

圖源:封面新聞
原來,餃子不是被韓國“申遺”,是一家名為韓國CJ公司搶注餃子專利,主張的是一種特定餃子外形的“裝飾性設計”。
這種外觀專利不保護制作方法,或食品配方,僅保護“外觀”,專利保護期限是15年。
等等,也就是說捏餃子皮都能申請專利?!
那我們在美食博主那看到的餃子的30種包法分享算什么?
算善良博愛,不會抓住賺錢的機會?
關鍵吧這個韓國申請了外觀專利的餃子長這樣:

圖源:小紅書網(wǎng)友
CJ公司旗下的必品閣王餃子,包的是“月牙餃”,包好后形似月牙,只有一邊有褶皺,手法也很簡單。
PO上和網(wǎng)友包的月牙餃對比,明顯看出必品閣造型要粗糙很多,談不上美觀,像極了初學者的水平。

圖源:小紅書@張大桐
但就是這樣,韓國拿到了美國批準的餃子外觀設計專利,這很難評。
不只我一個人被整懵了,網(wǎng)友們也都坐不住了。
震驚!餃子包成這樣還敢申請專利,在家里壓根都上不了桌。


《韓國在美國申請中國食品專利》,人在無語的時候真的想笑。

有人見招拆招,比韓國申請的餃子多弄一個褶就好了,咱那么多花樣沒在怕的。

有人不以為然,不管丑不丑,也輪不到韓國去申請專利。

建議直接否認,美國批的專利,就讓他們自嗨去吧。


話雖這么說,但韓國注冊專利這事,還對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根據(jù)專利限制,以后中國人在美國賣餃子,可能要給韓國人交專利費了。

在國外,韓國餃子賣得比中國好,現(xiàn)在又有了外觀專利,中國商家很容易收到不公正待遇。


有人甚至開始擔心中餐被搶注。。。。。。

有人直擊要害,為什么韓國能在美國注冊餃子專利?
事實上,從法律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在美國居然是“合法”的。
美國知識產(chǎn)權體系,允許外國人/外國公司申請專利,包括外觀設計專利。
只要該設計滿足新穎性、裝飾性和獨特性設計,就可以獲得授權。
據(jù)了解,韓國CJ公司在權利要求書限定了14—16道順時針螺旋褶皺、底部平坦、頂部隆起的半圓形面皮等核心特征,并附上了毫米級精度的3D建模圖。

圖源:封面新聞
雖然厚顏無恥,但基本符合在美國沒有被公開過,也沒有被申請過專利的條件。
在我看來,可以有兩種猜想。
一是,韓國CJ公司利用了信息差,順手搶注。
二是,雙方有意為之,畢竟這個專利通過的時間節(jié)點有點妙。。。。。。
誰也沒想到,餃子竟然會以這樣的方式上熱搜,實在大開眼界。

有人可能會問,韓國CJ公司為什么要搶注餃子外觀專利?
從商業(yè)競爭角度來看,美國訴訟處理成本較高,一旦陷入侵權糾紛,律師費成本可能要數(shù)萬美金。
一般小企業(yè)為了避免陷入侵權糾紛,基本上都會避開這種形狀,可以起到一個“嚇跑對手”的作用,對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很有幫助。
從文化弘揚層面來看,這就涉及“文化掠奪”了。
這么一來,可以在國際上模糊餃子是中國傳統(tǒng)美食的固有認知印象,和以往的春節(jié)翻譯、宣傳“韓國結”差不多,主打稀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性。

圖源:微博@戲晶晶晶晶晶
而從品牌角度看,有專業(yè)的律師人士認為更多屬于“營銷噱頭”。
美國專利強調(diào)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要提供早一年的在先證據(jù),就可以無效掉對方的專利。
猜測這么做的意圖,是韓國CJ公司為旗下必品閣日后出海歐美市場“打廣告”。
通過搶注專利告訴外國的受眾,不僅只有中國有餃子,韓國也有賣餃子。
既有傳統(tǒng)美食地位之爭,也有品牌商戰(zhàn)的意圖,性質(zhì)挺復雜的。

在眾多網(wǎng)友評價里,還有一種不容忽視的聲音:
扒一扒CJ公司和必品閣的商業(yè)帝國,其中大有來頭。
必品閣隸屬于韓國CJ集團(希杰集團),官網(wǎng)顯示,公司創(chuàng)辦于1953年,是《財富》世界500強之一,1994年正式進入中國內(nèi)地。
誕生于2010年的必品閣,雖然創(chuàng)立時間不長,但發(fā)展勢頭非常迅猛。
創(chuàng)立之初必品閣主打韓式拌飯, “ Bibigo ” 這一名字 就是 來源于韓文中的“??”(攪拌)和英文中的“to-go”(外帶) ,主張傳統(tǒng)美食的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
不久后,必品閣意識到單一品類拌飯無法滿足全球化的野心,于是迅速改變策略,開啟以速凍餃子等速凍食品為主的多元化轉(zhuǎn)型。

圖源:CJ中國
僅花了十年時間 ,必品閣全球銷售額突破1萬億韓元(約合7.683億美元), 其中 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50%以上 。
不僅成功打入了本土市場 ,更 成為全球代表性的韓國食品品牌之一。
美國和中國是其兩個最大的海外市場 ,分別占4200億韓元和1600億韓元。
必品閣的全球擴展不僅依賴于產(chǎn)品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 差異化的 大規(guī)格“王餃子” , 還得益于精準的渠道布局。
在美國,必品閣與Costco的 深度 合作 ,迅速打開了市場。

在美國銷售的必品閣雞肉和蔬菜蒸餃
在中國,必品閣一邊和山姆、盒馬鮮生這些高端渠道合作,一邊抓牢電商直播和社媒運營,玩轉(zhuǎn)年輕化營銷。
要說最經(jīng)典的操作,還得是進入李佳琦直播間,名聲大噪。
經(jīng)過一系列的整合營銷布局,必品閣躍升為中國餃子界的“網(wǎng)紅品牌”。
在眾多餃子測評中,都能見到必品閣王餃子的身影。
此外,必品閣還“入鄉(xiāng)隨俗”,不僅迎合南北方不同口味需求,推出脆皮煎餃、王水餃等多樣化產(chǎn)品。

在中國銷售的必品閣王餃子
還在山東和廣東均建立了生產(chǎn)基地,確保產(chǎn)品的本地化供應,出海中國市場可以說取得巨大成功。
目前,必品閣賣到了60多個國家,正繼續(xù)加快全球化步伐。
這也就不難理解,野心勃勃的CJ公司急著“吞”下餃子專利了。
對于我們而言,當務之急或許不是憤怒于被搶注專利,而是從中思考如何規(guī)避類似情況。
只有當中國美食的創(chuàng)造力呈幾何級數(shù)迸發(fā)時,任何法律層面的“創(chuàng)新”才會顯得蒼白無力。
相信這場關于餃子的紛爭,終將成為中華文明在全球化浪潮中自我覺醒與重構的注腳。
最后的最后,強烈建議韓國人申請空氣專利——
畢竟我們呼吸的氧氣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你說是吧 ~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