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北京明十三陵迎來郭沫若、吳晗等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郊游途中,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認為:“挖開帝王陵墓,必能震驚世界!”郭沫若作為歷史學家,對文物癡迷至極,立刻響應:“若能找到《永樂大典》,便是改寫明史的大功一件!”

兩人一拍即合,以“研究明史”為由,向國務院申請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盡管考古界強烈反對,但他們的報告充滿自信:“長陵從未被盜,文物保存完好,定能推動歷史研究!”

總理最終批準了這一“科學考古”計劃。

不過呢,這群“專家”連墓道入口都找不到。幾個月后,他們狼狽放棄長陵,轉(zhuǎn)而盯上規(guī)模較小的定陵——只因當?shù)卮迕癜l(fā)現(xiàn)一處塌陷的土堆,疑似地宮入口。

01

1957年5月19日,定陵的金剛墻被鑿開。

考古隊員舉著火把沖進地宮,瞬間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金絲楠木棺槨、29箱珠寶字畫、萬歷帝的緙絲龍袍……然而,悲劇也在此刻拉開帷幕。

地宮封閉300年的空氣被瞬間打破。

墻壁上的明代壁畫在火把照耀下逐漸褪色,萬歷帝的龍袍在接觸空氣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金黃變?yōu)榻购凇?/p>

考古隊員徒手抓起絲織品,試圖拍照記錄,卻眼睜睜看著它們碎成齏粉。“那些絲綢像被火燒過一樣,一碰就成灰了?!庇杏H歷者回憶道。

墓群里地棺槨被粗暴撬開。

萬歷帝的尸骨蜷縮在腐爛的錦被中,兩位皇后的鳳冠散落一地??脊抨牶翢o保護措施,直接用手扒拉陪葬品。29箱珍寶中,70%的絲織品因保存不當徹底損毀,字畫氧化成黑炭,木俑干裂變形。

02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挖掘定陵后,考古隊長趙繼昌精神失常,上吊自殺;攝影師劉德安突發(fā)怪病暴斃;參與開棺的隊員接連患癌去世……

村民們傳言:“萬歷皇帝在索命!”

但真相其實是趙繼昌因迫害自殺,劉德安本就患有肺病,而多數(shù)隊員年事已高,自然死亡卻被渲染成“報應”。

主導者郭沫若安然活到86歲。他晚年申請葬入八寶山,卻因妻子一句“不要麻煩黨”,骨灰被撒入山西荒山,連墓碑都沒留下。

03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吳晗才是真正的“主謀”。他力主拆除北京古城墻,甚至想改造故宮,定陵只是他“政績清單”中的一項。

而郭沫若對《永樂大典》的執(zhí)念,掩蓋了考古常識。定陵失敗后,他還申請過挖掘武則天乾陵,幸被緊急叫停。

再加上當時中國連基本文物保護劑都沒有,卻敢挑戰(zhàn)最復雜的帝王陵墓

定陵出土的3000件文物中,完整保存的不足10%。

這場災難直接催生了中國考古界鐵律:絕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

諷刺的是,郭沫若至死未道歉。

當我們在博物館看到定陵殘存的鳳冠時,那缺失的寶石、斷裂的金絲,不僅是文物的傷痕,更是一代人傲慢的烙印。

郭沫若的名字永遠與定陵綁在一起,正如一位學者痛斥:“他們不是考古,是給歷史行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