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讀《水滸傳》的時候,經(jīng)常會看到這么一個字——貫。而且這個字通常還是和錢搭配著一起出現(xiàn)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晁蓋他們智取生辰綱的時候,說的是這生辰綱價值十萬貫;楊志在天漢橋街市上賣刀,給出的賣價是三千貫;還有鎮(zhèn)關西討金蓮做小老婆,講好的典身錢是三千貫等等。

很明顯,這個“貫”在這里就是一個貨幣單位,是用來衡量物品價值的。形如一文,一兩,一元等等。那么問題來了,《水滸傳》里面的一塊錢,到底能相當于今天多少錢?

首先需要給大家科普一下,這里的“貫”其實是一個數(shù)量單位,準確講是和錢一起搭配的數(shù)量單位。因為古時候用的錢幣大都是那種有孔的銅錢,而為了便于攜帶,人們往往會將錢幣用繩索給串起來。而那個穿錢的繩子,就是“貫”的本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為了方便計算,古人還給這個“貫”字加上了一個特定的數(shù)量,一般就是每一千枚錢為一貫。不過在《水滸傳》所處的北宋時期,這個數(shù)量被改成了七百七十枚銅錢

《宋史.食貨志》有載:“以七十七錢為百。”

所以對于我們當下的問題,其實就是要知道北宋時期的七百七十文錢,大致上相當于今天多少錢?

很明顯,這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古今貨幣價值換算問題。而對于這種問題,通常情況下我們無非就是兩種方法,一個按照金銀價格進行等價換算,一個則是按照商品價格進行購買力換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咱們在這里,不妨兩個都試試。首先從金銀價格上來換算,大致就是分三步。第一步是要把銅錢換成等價的金銀,然后通過質(zhì)量換算將古代的金銀換算成和現(xiàn)代一樣的質(zhì)量,最后再匹配上現(xiàn)代金銀價格從而得出結(jié)果。

咱們一步一步來。

我們需要注意的,宋朝時期的金銀和銅錢之間,本身是沒有固定的兌換比例。因為宋朝實行的是“銅本位”貨幣制度,金銀是商品而不是貨幣。如此一來,他們的價格就會因為地域和時間的差異而出現(xiàn)較大波動??赡艹啥家回炲X就能換一兩銀子,汴京就得要兩貫才行;可能太宗朝是一換一,徽宗朝就得二換一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考慮到《水滸傳》的歷史背景是北宋后期,又有許多場景發(fā)生在汴京,所以我們不妨就取后者。即一貫錢換半兩銀子。至于金銀方面的兌換比例,我們也可以按照這個邏輯去套,從而得到一個一比十的比例,即十貫錢換半兩金子。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一兩,大致能相當于現(xiàn)代的多少重量?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去參照1975年在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這是當時的一個“標準砝碼”,標重是“100斤”,但是按照當下的標準稱量,實重卻是128斤。那么根據(jù)這個標準,北宋時期的一斤差不多就是現(xiàn)在的640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因為古代的一斤是16兩,所以北宋時期的一兩,差不多就是咱們現(xiàn)代的40克。也就是說,當時的一貫錢,大致能夠換到20克白銀,或者是兩克黃金。

最后按照當前7塊5每克的銀價和780每克的金價,我們差不多就能得出結(jié)果。即北宋的一貫錢大致可以相當于今天的150塊,或者1560塊。

再來看看購買力的換算,我們通常會選擇大米來作為參照。按照《宋史.食貨志》的記載,正常情況下,北宋時期的米價大致是一貫一石,也就是差不多一貫錢能買120斤。如果按照我經(jīng)常吃的3塊一斤的大米來計算,那么一貫錢差不多就是相當于今天的360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客觀來講,以上的這幾個結(jié)果,其實都并不是太靠譜,有些過于地脫離實際。因為金銀也好,大米也罷,本質(zhì)上都屬于是商品,他們的價值會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差異。像大米在生產(chǎn)力水平普遍較低的古代其價值無疑是要比現(xiàn)代要高出許多的。而白銀黃金在后續(xù)的流入和開采過程中,也會隨著總量的增加而貶值。

事實上對于我個人而言,關于這個問題,我是更加傾向于以當時的收入水平來進行橫向的參照對比。比如《宋代物價研究》中寫道,像在汴京這樣的一線大城市,普通人收入工資差不多就是一天200錢,和我現(xiàn)在一天二百塊差不多。也就是說,一貫錢差不多就是相當于現(xiàn)在的770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此說來,《水滸傳》中的十萬生辰綱就能價值7700萬了,妥妥的大劫案??;而楊志賣刀的三千貫,那也有230多萬,怪不得賣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