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qū)夏壩鎮(zhèn)五岔路口,在一棟不起眼的民居當中,隱藏著一個入口。59歲的皮天然輕車熟路地掏出一大串鑰匙,準確無誤地用其中一把打開卷簾門。一瞬間,仿佛時光倒流——沉甸甸的犁頭、泛黃的賬冊、靜靜走動的舊掛鐘,還有木雕上的斑駁刀痕……這里是皮天然一個人打造起來的博物館。
他用38年收集了3.5萬件老物件,并將它們妥帖安放在1900平方米的空間里,取名“五岔民俗博物館”。沒有高薪贊助,沒有專業(yè)團隊,他一人收集、一人整理、一人講解、一人守候。
他的想法很簡單:用這座博物館留住匆匆的時光。

“收破爛的”堅持收了38年
被問到為什么會收集這么多物件,他笑著脫口而出,“其實就是喜歡唄!”
皮天然的收藏之路始于1987年。那年他中專畢業(yè),成為珞璜鎮(zhèn)農技站的一名農技員,走村入戶推廣新型農業(yè)技術。一次下鄉(xiāng)途中,他在農戶院子角落里看見一個破舊的石缸——缸身爬滿青苔,卻掩飾不了缸沿精致的祥云紋石雕。這個年輕人怔住了:“它仿佛藏著歲月的秘密……”那一刻,他第一次意識到,這些被遺棄的老物件,其實承載著幾代人的生活記憶。

從那天起,皮天然像是被某種力量牽引著,開始有意“撿拾”遺落在時光縫隙中的“碎屑”。
只要目光所及之處,看上的,就禮貌地上前詢問老鄉(xiāng)賣不賣。很多時候,對方都會一揮手,“這物件你也瞧得上啊,拿去吧!”他的業(yè)余時間全部花在了走街串巷上,用微薄的薪水購置舊物,為了搬運方便還買了一輛二手車,跑遍江津大大小小的鄉(xiāng)村,然后又往外面跑,榮昌、璧山,最遠去到了云南——休假時也不忘到處尋找“有意思”的玩意兒。
他收集的物件很普通,很多每家每戶都有。在別人眼中是“破爛”,在他眼里卻是文化的骨骼,是鄉(xiāng)愁的載體。

“這是農民上山挑擔的背夾;這是新娘出嫁時的嫁妝抬盒;這是灌溉千畝良田的手搖龍骨水車……”他對每一件藏品都如數(shù)家珍。
從“藏在閨中”到“開放于眾”
隨著藏品日漸增多,家里堆不下了,皮天然也想跟更多人分享他的收藏。2019年,跟家人商量后,他變賣了父母留下的房產,妻子也將多年積蓄悉數(shù)拿出,購置沿街門面,歷時數(shù)月改造、整理、布置成展廳與庫房。

沒有金碧輝煌的展柜,也沒有價值連城的文物,但“五岔民俗博物館”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時間的深意。陶瓷、木雕、農具、鐘表、種子、昆蟲標本……3.5萬件藏品被分為農耕文化、雕刻藝術、民俗生活等五大展區(qū),靜靜地講述著過去的生活——質樸、辛勞、又飽含希望。
在鐘表類藏品里,放滿成百上千塊各樣式各年代的手表。有勵志的“戒煙表”——表盤上有“吸煙有害健康”“你一定能戒煙”等字眼,提醒主人堅持戒煙;有印著兩人名字和心形圖案的情侶定制表,“我將它們收藏在這里,這一段愛情故事就不會被遺忘……”
皮天然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喜歡的寶貝——去參加別人的婚宴,席間擺有海蝦的外殼作為蝦肉的裝飾,他甚是喜歡。跟同桌的人解釋后,開心地將殼收入囊中,帶回洗凈、曬干、消毒,成為了柜中的蝦類標本。
皮天然的這份執(zhí)念也感染了周圍的人。有村民主動將家中老物捐贈出來,有人送來祖父的升斗,有人帶來兒時用過的算盤,還有人悄悄塞來一張泛黃的結婚照,跟他說:“老皮,沒想到你真的還弄出來了個博物館。把它留在這里,比壓在我抽屜底下有意義?!?/p>
就這樣,一個人的堅守逐漸演變?yōu)榱吮娙藚⑴c的文化搶救行動。

一口鄉(xiāng)音,講述一城記憶
皮天然也成了這座博物館唯一的講解員。他不擅華麗辭藻,只用最質樸的鄉(xiāng)音,將每件藏品“喚醒”。他講水車的原理,也講曾經旱年如何靠它抗旱;講抬盒的樣式,也講那時新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他的講解沒有套路,卻能把人立即帶回過去的時代。
“文化不該只是陳列,它應該被理解,被傳承?!边@個不太像博物館的博物館從不售票,只需登記身份證,便可自由參觀。每年,約有5000人次踏入這片時光秘境——有的是慕名而來的文化學者,有的是帶著孩子來“補課”的年輕家長,甚至還有從外省趕來的老藏友。

他還親手打造了農耕教育區(qū),結合自己農技員的身份,開展“文物+農科”教學。孩子們在這里摸一摸舊農具,看看昆蟲標本,親手種下玉米、拔一把菜苗,才明白:米飯不是從超市“長”出來的,糧食背后,還有著沉甸甸的勞動與智慧。
有人曾開出十萬元,想買他收藏的一對紫檀宮燈,皮天然卻婉拒了:“當錢進來了,鄉(xiāng)愁就淡了?!彼辉赣美衔锛Q來金錢,卻毫不吝嗇地將它們借給學校、展覽、研究機構使用,哪怕自己承擔運費。
也從不主動宣傳,博物館的名氣,全靠游客一傳十、十傳百,更以年均5000余人次的參觀量、180余場農耕實踐課、30余次寒暑期研學活動的記錄,成為當?shù)匚幕碌貥恕?/p>
如今,“五岔民俗博物館”已被重慶市文化旅游委、重慶市農業(yè)農村委聯(lián)合認定為“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江津區(qū)夏壩鎮(zhèn)政府也將其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的一部分,掛牌文化館分館,將給予資金支持,讓它能面向更多群眾開放。
一生做好一件事
當被問及館內的“鎮(zhèn)館之寶”時,皮天然笑笑,“我這里沒有鎮(zhèn)館之寶。每一件藏品,在每家每戶可能都能見得到,算不上多珍貴,但每一件又都是我的寶貝,全世界獨此一件。”
收集這么多物件花了多少錢?面對這個問題,皮天然又是輕描淡寫一句,“沒花多少錢,我收東西很佛系,都便宜得很!”
然而記者從他的同事處打聽到,皮天然平時節(jié)衣縮食,省下的錢全部用于收購老物件,為此投入不菲,一家人數(shù)十年的全部積蓄都在這座博物館里了。
從收藏第一件物件到現(xiàn)在,小皮變成了“老皮”,白發(fā)悄然爬上鬢角,背影卻依舊挺直。他只要一有空,依然會去鄉(xiāng)間“拾遺”,會來自己的博物館里打掃。
他用近半生的堅守,向世人證明,文化的根,并不只生長在宏偉的殿堂里,也藏在每一個愿意低頭拾起舊物的人手中,藏在一方小鎮(zhèn)、一間舊屋,和一個叫皮天然的農技員心中。
在他一個人的博物館里,藏著千萬人的記憶,也藏著中國鄉(xiāng)村最深沉的情感與溫度。
上游新聞記者 紀文伶 鄒飛 圖/視頻 視頻編輯 李貴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