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奇葩宴席接連出現(xiàn):先有貴州畢節(jié)一男兩女辦婚禮,后有河北武安某店鋪為寵物狗操辦滿月宴,兩場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擺酒”鬧劇,實則共同叩問著一個核心命題:在個體自由與社會規(guī)范的碰撞中,公序良俗的邊界究竟何在?
從“狗滿月宴”到“三人婚禮”:儀式感的異化與越界
河北店主為愛犬舉辦滿月宴,拱門、橫幅、歌舞一應俱全,雖未收禮金卻仍被質疑“炒作”“嘩眾取寵”。這一行為本質是將人類社會的傳統(tǒng)儀式移植至寵物身上,是對“人情往來”規(guī)則的戲仿。而貴州畢節(jié)的“三人婚禮”,無論真假,事件在被公開傳播后,對社會價值觀產(chǎn)生沖擊,可能違反了公序良俗原則。兩者雖同為“非常規(guī)慶典”,但性質截然不同:前者是私人情感表達的夸張化呈現(xiàn),后者則是對婚姻倫理與法律底線的公然挑釁。
公序良俗:彈性共識還是剛性枷鎖?
公序良俗作為社會共同體的“軟性契約”,既需包容多元價值,也要守護基本倫理。寵物滿月宴的爭議中,反對者認為,將狗與人等同的儀式是對生命倫理的混淆;支持者則主張,只要不侵害他人權益,私人領域的“自娛自樂”無可厚非。相較之下,“三人婚禮”顯然越過了法律與道德的雙重邊界。我國《民法典》明確將“一夫一妻”作為婚姻制度基石,任何挑戰(zhàn)此原則的行為,即便披著“自由”外衣,也難逃法律規(guī)制。兩起事件對比可見:公序良俗的彈性空間,始終以法律為剛性框架。
大眾認知撕裂:流量時代的價值迷思
在注意力經(jīng)濟驅動下,獵奇行為極易演變?yōu)榱髁靠駳g。寵物滿月宴的傳播過程中,部分網(wǎng)友以“有趣”“有愛”為之辯護,實則陷入“娛樂至死”的陷阱——當非常規(guī)舉動被過度美化,社會共識的根基可能被悄然侵蝕。而“三人婚禮”引發(fā)的輿論風暴,則暴露出公眾對婚姻倫理的集體捍衛(wèi)意識。值得警惕的是,兩起事件中均存在“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前者當事人強調“未收禮金”,試圖以經(jīng)濟清白消解道德質疑;后者若確屬擺拍,則是為博眼球制造話題。這種將社會規(guī)范工具化的傾向,正在加劇大眾認知的混亂。
在自由與秩序之間尋找平衡
社會進步需要包容多元價值,但絕不能以消解基本倫理為代價。寵物滿月宴的爭議,提示我們需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重新審視“儀式”的現(xiàn)代意義;而“三人婚禮”的風波,則警示法律的尊嚴不容褻瀆。當私人慶典成為公共事件時,個體自由的邊界須以不違背公序良俗為前提,以不沖擊法律底線為原則。唯有如此,“奇葩”才不至淪為“公害”,“熱鬧”方能不墮為“鬧劇”。(文/劉科春)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