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7日,美國與烏克蘭簽署了一份關于礦產開發(fā)的意向備忘錄,外界第一反應并非歡呼合作共贏,而是深切擔憂烏克蘭正在悄然淪為資源殖民地。在這份被包裝為“投資基金協(xié)議”下的文件背后,美國正在悄無聲息地伸手進烏克蘭的土地深處,不是為了重建,而是為了攫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備忘錄由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兼經濟部長斯維里堅科親口證實,而總統(tǒng)澤連斯基在簽署前的記者會上含糊其辭,僅表示“美方提出了一個臨時步驟作為善意姿態(tài),雙方的法律團隊將繼續(xù)就全面協(xié)議的細節(jié)開展工作”。從措辭中可以看出,烏方對這一“善意姿態(tài)”心知肚明,但卻無法擺脫對美方的依賴束縛。一場赤裸裸的資源置換,正被偽裝成“合作意向”,而烏克蘭,正在被推上與其國家主權直接對賭的賭桌。

烏克蘭之所以成為焦點,不僅因為其長期戰(zhàn)亂,更因為它是一塊尚未完全開發(fā)的礦產寶地。根據地質勘探數據顯示,烏克蘭擁有歐洲最大規(guī)模的鋰儲量、豐富的鈦礦、石墨和稀土資源,是新能源與高科技產業(yè)鏈中至關重要的供應環(huán)節(jié)。在當前美中科技脫鉤加速的背景下,美國急需打造一個“非中國化”的戰(zhàn)略資源通道,而烏克蘭正好填補了這個缺口。這并非簡單的商業(yè)考量,而是美方深謀遠慮的戰(zhàn)略重構。所謂“投資”,其本質是圍繞烏克蘭的礦產開展資源控制布局,把經濟干預打造成政治綁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備忘錄并未公布具體金額和約束條款,但據路透社援引美方官員說法,這份協(xié)議將成為“烏克蘭重建計劃的核心支柱之一”。換句話說,未來烏克蘭若要從美國獲得更多重建資金,必須將自然資源開發(fā)權以優(yōu)先或排他形式交由美企主導。這種“資源換援助”的方式與傳統(tǒng)帝國主義的掠奪性投資何異?不同的是,如今戴著“民主”“援助”的面具,看起來更溫和,卻更危險。

澤連斯基政府面臨的困境不可否認,但選擇屈從于外部強權,以換取眼前的資金支持,實則是在變相出賣國家的戰(zhàn)略資源主權。更令人警覺的是,美國并未在此次協(xié)議中承諾任何實際軍事安全保障,也沒有新增對烏援助預算。這是一份以烏克蘭核心資產為抵押的“空頭支票”,是美方對烏克蘭戰(zhàn)后格局徹底重塑的“預付款”,意在為自己鎖定未來數十年的經濟與政治杠桿。

這場“善意交易”的另一面,是美方對烏克蘭資源的全面滲透。從西方媒體透露的談判內容來看,協(xié)議不僅涉及礦產開發(fā),還將延伸至運輸、出口監(jiān)管、產業(yè)鏈整合等領域。這意味著,美方不只是想要礦產原料,還要控制加工、流通乃至終端產品的全鏈條。而烏克蘭,如果不盡快警醒,將在“重建”之名下失去對本國戰(zhàn)略資源的實際主導權。從地表到地下,從田野到礦井,烏克蘭正一步步走向資源主權的瓦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當然清楚烏克蘭的弱點——財政崩潰、戰(zhàn)爭未止、能源短缺、政治依賴。而這一份“礦產備忘錄”,恰好就是瞄準了這些弱點開出的“對賭合約”:你缺什么,我就以什么為籌碼;你困在哪,我就在哪設圈套。這場資源博弈里,沒有真正的合作伙伴,只有主導者與被利用者。

這份礦產協(xié)議,不是投資意向,而是戰(zhàn)略伏擊。美國并沒有掩飾自己的目標,而烏克蘭也無法掩蓋自己的脆弱。這是一場赤裸裸的資源鎖喉戰(zhàn),是一次以援助為幌子的經濟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