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這天,位于成都平原的寶墩遺址迎來了一批熱愛文化遺產的公眾。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的帶領下,他們走近了這個成都平原早期人類聚落,在稻田與古城墻間,觸摸華夏文明起源重要一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眾參觀文物修復

今年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為“災害與沖突下的遺產應對準備”,聚焦全球性災害與沖突對文化遺產造成的影響,以及人類應對災害巨變時的智慧和經驗,旨在進一步提升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識,確保文化遺產的安全與存續(xù)。本次“解碼寶墩:對話古今,文化遺產的守護與傳承”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活動,便帶領公眾了解了古蜀先民抵御洪水、修筑城墻的智慧。

走進寶墩遺址

感受文物“重生”之路的不易

活動伊始,在寶墩遺址發(fā)掘項目現場負責人吳鵬的帶領下,公眾走進了“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發(fā)現寶墩、巍巍古城、稻作文明、古蜀根脈等展覽內容,以考古的視角講述了寶墩古城的故事。展柜中陳列的繩紋花邊罐、卷沿罐、筒形罐、深腹罐等器物,展現了寶墩先民的生活印記;器身上的多元紋飾,體現了寶墩先民審美意趣的表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吳鵬

在展廳參觀環(huán)節(jié),吳鵬老師向觀眾講述了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的發(fā)現歷程,以及遺址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和文明底蘊。

展陳的參觀結束后,在文物整理區(qū),吳鵬詳細介紹了文物整理和修復工作的基本流程。從發(fā)掘過程到文物的整理和修復,公眾零距離感受到了文物“重生”之路的不易。

登上約4500年前的城墻

讓古人的智慧更加直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環(huán)境考古專家黃明在導覽結束后,帶來了“考古遺址所見成都平原史前洪水與治水”專題講座,詳細介紹了寶墩先民與水共生的故事。

成都平原豐富的水資源利于灌溉農田,也為水災泛濫埋下隱患。寶墩文化早期,先民們以筑城抵洪水,城址分布于河流臺地上“遠支流,近干流”,既能避免水患,也便于取水和漁獵。而寶墩文化晚期,先民們逐漸來到成都平原腹心地帶,這時候的先民學會了用大量卵石加固防洪堤壩。到商周時期的方池街遺址已出現系統(tǒng)的防洪、支水、護岸工程。從筑城這樣單純的防洪設施到防洪、支水、護岸工程,不僅僅是防洪技術的提高,更體現了防洪思想由堵到疏的轉變。

在寶墩遺址現場,約4500前的城垣輪廓依舊清晰可見。公眾登上了寶墩古城的城墻,在考古人員的解說中理解到了何為平地起建斜坡堆筑的方式,體會到了寶墩先民與自然災害“斗爭”的智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眾踏上約4500年前的寶墩古城城墻

文物和遺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人類智慧與精神的載體。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國際古跡遺址日活動,不僅旨在拉近考古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更是為了讓參與者在感知考古工作魅力的同時,生發(fā)出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