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多杰
編 / 劉金濤
籃球運動從1895年傳入中國,到如今正好是中國籃球發(fā)展130周年之際。
中國籃球從哪來?中國籃球的歷史幾何?中國籃球留下了哪些精神?中國籃球的未來又有哪些方向?在幾代人的付出與努力中,我們需要回顧、總結、表彰與展望。
這些關乎過去與未來的問題,不斷在名人堂的儀式中找到了更多解答。近期,2024年中國籃球名人堂入堂儀式在清華大學圓滿落幕,九位中國籃壇傳奇人物正式進入中國籃球名人堂。
這其中,杰出男運動員為:李漢亭、鞏曉彬;杰出女運動員為:楊潔、苗立杰;杰出教練員為:馬清盛;杰出裁判員為:郭玉佩;中國籃球先行者為:李震中、吳成章、黃烈。
當然,一場儀式是短暫的,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舞臺中,承載如此之多的傳奇故事與歷史沉淀,無疑是中國籃球發(fā)展的另一種展現(xiàn)。

這屆籃球名人堂,出圈了
即便身穿名人堂禮服,即將登臺演講,曾經的「逍遙王」,曾征戰(zhàn)國際國內賽場經歷過無數(shù)名場面的鞏曉彬,在這一刻顯得有些緊張了,他被前面郭玉佩老先生燃爆全場的演講所震撼,「郭老爺子都講成那樣了…..」他用手指了指天空,抿了抿嘴唇,使勁兒壓著自己的情緒,低下頭全神貫注地默念著自己的稿子。
候場時耳邊傳來苗立杰的演講,鞏曉彬禁不住問場邊的工作人員,「苗苗是不是聲兒有點小?我上去是不是再大點聲兒?」當聽到苗立杰說完感謝結束演講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該自己了。沒有任何的猶豫,腳步堅定地走到舞臺的大屏幕后面,但是口中還是帶出了好幾次「一字口頭禪」,緊張中滿是期待,因為他即將進入屬于自己的人生高光時刻了。
當《刀劍如夢》的BGM一響起,舞臺的大屏幕徐徐拉開,鞏曉彬邁著輕松的步伐走向演講臺,那股自信與逍遙的勁兒又回來了:「這個《刀劍如夢》是我自己選的,大家覺得怎么樣,像我吧?」鞏曉彬開場說道,而鏡頭一轉,觀眾席上的巴特爾、胡衛(wèi)東和姚明都已經被逗笑。

「今天除了苗立杰,居然就數(shù)我這個半百大叔最年輕了,」鞏曉彬繼續(xù)調侃道,「來之前我偷偷學習了各位堂友們的演講,看不出你們口才都這么好,講得也太不教條了,我說心里話?!?/p>
「教條?!够祀s著山東方言中特有的倒裝句,這話一出逗笑了現(xiàn)場的嘉賓與名宿,他還調侃了當年的國家隊隊友劉玉棟、王治郅和巴特爾,這些故事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傳遍了各個球迷圈層,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這段演講稿,鞏曉彬在私下里不斷努力練習,甚至夜里都會反復去讀稿,這是他要強個性的體現(xiàn),仿佛回到了那個一個人偷偷練球的青蔥歲月,也把名人堂的入堂儀式打破了圈層,傳播到了球迷之外更廣泛的大眾身邊。
儀式當天,「鞏曉彬進入中國籃球名人堂」的話題就登上抖音熱榜TOP23,獲得了約3700萬人的觀看。此外,#鞏曉彬名人堂現(xiàn)場脫口秀、#93歲裁判員坐輪椅登場感動名人堂、#電影女籃五號原型入選名人堂 等話題,也都被球迷們推上了社交媒體的熱搜榜單,而在抖音第二現(xiàn)場直播中,累計觀看量超過了2500萬,比上一屆增長40%。
中國籃球不缺少熱點,但如何讓過往的傳奇在當下完成「出圈」,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歷史的講述,往往是由故事組成。歷史常常會被忘卻,但故事卻可以長久流傳??梢?,創(chuàng)作團隊正抓住了鞏曉彬身上的特點,將其生涯故事、隊友情誼以及個人精神以符合當下傳播特點的方式帶出,「講好傳奇故事,傳遞人物魅力」,才是本屆中國籃球名人堂入堂儀式可以有如此出圈效果的秘訣。

「本屆名人堂9位入堂人物當中有4位已經過世,2位年事已高不能親臨現(xiàn)場,儀式的策劃難度比較大。在總結過往兩屆經驗的基礎上,籃協(xié)領導提出了針對性要求,名人堂專家組和執(zhí)行辦公室多次討論策劃大綱,明確策劃方向和整體調性。在此基礎上,執(zhí)行團隊多路出動收集整理,深入采訪入堂人物及相關方,組織策劃團隊、導演團隊、撰稿團隊、傳播團隊等各工種召開多輪策劃會,確定整體樣式、流程、呈現(xiàn)方式,以及最核心的演講內容。之后與演講嘉賓多次溝通,彩排,才形成了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怪袊@球名人堂專家組成員、入堂儀式總策劃、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chuàng)始人張慶告訴氪體。
以最基礎的資料收集工作為例,本屆多位入堂人物的主要事跡距今年代久遠,史料散落。為此,策劃團隊通過多種渠道,共搜集40余萬字的文字資料、800多張圖片和10余個小時的影像素材,為儀式內容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每位傳奇人物登臺的時間有限,如何選擇故事,如何做到策劃大綱中所提出的要求:「個性更鮮明,人物更立體,手段更多樣,信息不重復」,保證演講的感染力與效果,更是多工種同心協(xié)力,持續(xù)打磨的結果。

如何讓更多人感受傳奇力量?
如前文所言,本屆入堂人物雖然有9人,但其中已經有4位過世,還有2位年事已高不能到現(xiàn)場。因此,如何去承載起不同時代的故事,就對儀式的環(huán)節(jié)與過程提出了更多要求。
為此,創(chuàng)作團隊選擇了更多元的方式,本屆名人堂的入堂儀式當中就蘊藏著眾多細節(jié)與巧思。
在現(xiàn)場,伴隨著《裁判員之歌》,93歲的郭玉佩老爺子坐在輪椅上振臂登場,而這首《裁判員之歌》的詞作者,正是第二屆全國運動會裁判長郭玉佩,那年他33歲。儀式現(xiàn)場使用的這首歌曲經過重新編曲制作,更顯澎湃。 「這首登場曲一下就將我拉回到了那個激情澎湃的歲月,出場的時候我情不自禁的振臂揮舞?!构衽逶趦x式后感嘆說。
雖然已經是93歲的高齡,但郭玉佩的思路依然清晰,用堅定有力的聲音講述自己的籃球生涯,他親眼見證過本屆入堂人物、杰出教練員馬清盛指導帶隊兩勝美國大學生明星籃球隊的高光時刻,也曾與尚在國青隊的鞏曉彬一同出國,他提到自己大半生干的都是不討好的工作,「吹得好也沒人夸,但是輸球的一定會罵你?!?/p>
不僅是回憶過去,郭玉佩還擲地有聲地說出「公生明,廉生威」、「希望未來的籃球場上,能夠有更多的人為了籃球,吹響廉潔公正的哨聲?!?strong>之后,他顫顫巍巍地拿起手中的哨子,再一次清脆地吹響,現(xiàn)場所有人無不為之動容。

的確,無論是美國奈史密斯名人堂還是國際籃聯(lián)名人堂,無論是講述個人故事還是發(fā)表獲獎感言,入堂人物的現(xiàn)場表達都是名人堂流程中非常重要的表現(xiàn)方式,很多名人堂的演講都充滿了個人經歷、個人精神與個人魅力,因此入堂人物的演講環(huán)節(jié)是儀式重中之重。
出色的演講稿,以及演講內容與演講嘉賓的高度契合,是讓過往榮光穿越時空來到當下的絕佳展現(xiàn)。
張慶回憶道,「郭玉佩在彩排后問會場有多少人,我們回答有一千多人吧,他脫口而出‘很久沒面對這么多人了,像又回到了賽場。’撰稿導演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當即建議郭老在正式登臺時以此開場,真實且富有感染力。次日登臺,郭老果然以此開場,效果極佳。 」
「儀式前一天,苗立杰完成登臺彩排后,還拉著撰稿導演在化妝間反復進行演練,直到場地閉館?!?/p>
不僅如此,對于已過世和不能到場的入堂人物,繼上屆之后,本屆名人堂繼續(xù)采用代講人方式,比如李漢亭之子李向誠,吳成章之子吳忻水、李震中的前同事蔡皓等,他們都以各自視角結合彼此關系講述了入堂人物的精彩故事。

與此同時,本屆儀式新增的出場BGM,也為人物魅力的表達和情緒氛圍的營造增色良多?!惰裁半U人》《志愿軍軍歌》《給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一生有你》等等歌曲的選用,大膽而又富有創(chuàng)意。此外,本屆名人堂還增加了「類演講」的視頻專訪,以及由商湯科技支持的AI影像復原等創(chuàng)新呈現(xiàn)方式。而中國U19女籃和中國U16女籃的現(xiàn)場聆聽,也為「傳奇自傳承」這句中國籃球名人堂的口號做了生動的注腳。
「整個儀式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個專業(yè)協(xié)作,統(tǒng)籌推進的過程,包括撰稿、導演、舞美、燈光、轉播、攝影拍攝、接待等多達十幾家團隊協(xié)同作業(yè),協(xié)調統(tǒng)籌工作難度也非常大。這其中總導演傅佳偉和他的團隊付出了巨大的熱情和心血?!箯垜c告訴氪體,名人堂建設是一個長期舉辦的系列活動,無論是舉薦體系、入堂儀式、傳播還是公益活動,都需要漫長時間的精心規(guī)劃與構建,更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全情投入和專業(yè)執(zhí)行。
正是如此精心籌劃實施的過程,才造就了本屆名人堂的盛景,也只有更好的傳遞傳奇故事,才能更好的構建中國籃球的文化根基。

中國籃球,為什么需要名人堂?
「通過三屆中國籃球名人堂的建設發(fā)展,挖掘出咱們厚重的籃球文化,讓‘往者可鑒,來者可追’,促進中國籃球生態(tài)更健康的發(fā)展?!关撠熋颂庙椖康闹袊@協(xié)副主席徐濟成說。
的確,當中國籃球名宿們出現(xiàn)在舞臺上,用堅定有力的聲音講述自己的籃球生涯,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時刻,也將中國籃球的精神力量具象化。
中國籃協(xié)主席郭振明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指出,無論是項目普及還是提高,歸根結底都要轉化到文化這個層面上來,「能夠代代相傳的東西是最有價值的,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些?!?/p>
在中國籃球130年、CBA職業(yè)聯(lián)賽30周年的背景下,籃球文化的建立需要頂層設計的參與和構建。

正如中國籃球名人堂委員會首席專家李元偉所言:中國籃球名人堂的誕生,承載著數(shù)代籃球人的夙愿。作為中國籃球文化的核心載體,其使命在于凝聚歷史榮光、弘揚體育精神、激勵當代奮進。過去三年,名人堂從無到有、從構想走向實踐,初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籃球文化體系。
從傳奇人物到下一代籃球人的歷史接力,這種傳承不只是知識和經驗的移交,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強調歷史的連續(xù)性,通過每年的評選、儀式、公益乃至傳播等形式,讓一代代籃球人理解中國籃球的根與魂。
面向未來,名人堂要做的,不僅是「記錄」,更是「激活」——激活中國籃球的集體記憶和未來想象。
據(jù)了解,名人堂建設是包含多個子項目的系統(tǒng)性文化工程,包括名人堂舉薦活動(包括入堂儀式)、品牌建設與傳播、《中國籃球通志》編纂、籃球資料庫建設、名人堂實體化建設和中國籃球博物館對接五項工作為重點,形成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文化工程。而歷經三屆探索,圍繞入堂儀式本身,由展覽、座談會和訓練營等形式構成的入堂儀式系列活動也逐漸成型。

「文化是體育最深層、最高級的凝練和升華,最終要上升到精神層面、融入血脈,這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長期過程。因此也要向籃球行業(yè)各方發(fā)出誠摯邀請,與中國籃球協(xié)會一起,共同培育好中國籃球文化,讓中國籃球文化自信成為振興籃球的堅強內核與不竭引擎。」在本屆名人堂入堂儀式前一天舉辦的‘中國籃球歷史與文化座談會’上,中國籃協(xié)主席郭振明如是說。
中國籃球名人堂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里不僅銘刻著籃球歷史,更能通過權威的評選機制、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強大的教育價值,為中國籃球的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品牌價值,成為籃球精神傳承的文化載體。
而我們也期待著,中國籃球的精神力量可以在每一年都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傳頌和傳承。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