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畫作點綴的珠海那洲村、充滿嶺南風韻的韶關周前古村、現(xiàn)代設計與傳統(tǒng)建筑共生的清遠三和村……近年來,廣東多個鄉(xiāng)村在改造中煥發(fā)新顏,或是在小學舊址上建起藝術公社,或是將古民居改造成了民宿。
各地古村在保護中發(fā)展,在傳承中建設,在創(chuàng)造中踐行“鄉(xiāng)村美學”。近日,上述古村的村民及建設者,向南都、N視頻記者講述了讓美學價值轉化為鄉(xiāng)村振興動能的生動實踐。

韶關周前村里的古戲臺。
藝術家進駐古村創(chuàng)作
建于明朝景泰年間的珠海高新區(qū)唐家灣鎮(zhèn)那洲村,與“畫”結緣,這里既是著名版畫大師古元先生的故鄉(xiāng),如今又吸引了一批藝術家駐村創(chuàng)作,讓村子因美學創(chuàng)作而更顯其動人色彩。
從那洲村的牌坊一路走入村內,一片采用了灰、灰白及荔枝殼色的建筑群,在一眾村居中顯得十分亮眼,這里正是那洲藝術創(chuàng)新園區(qū)。
2023年,珠海市古元美術館那洲分館在那洲藝術創(chuàng)新園區(qū)揭牌成立。作為那洲歷史人文交流互鑒的新窗口,美術館中陳列著許多優(yōu)美的畫作,珠江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侯保亞的作品《嶺南佳果 紅荔共贏》就是其中之一。

那洲藝術創(chuàng)新園區(qū)。
“我是來珠海后才開始畫荔枝的。荔枝是嶺南佳果,對那洲村有著特殊的意義?!弊鳛轳v村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之一,侯保亞向南都記者介紹了他的這幅佳作。畫框中,飽滿圓潤的荔枝如紅瑪瑙般層層堆疊,象征著嶺南的富饒美好。
“荔枝是嶺南特產,不僅寓意好,味道也鮮嫩可口,村民們都很喜歡?!崩笾τ纱顺蔀檫B接村民和藝術的橋梁。侯保亞告訴南都記者,村民空閑的時候常來參加畫展,“有時候展覽結束,村民還會盛情邀請我去他們家里采荔枝、畫荔枝?!?/p>
畫展給村里帶來了朝氣,創(chuàng)造了濃郁的藝術氛圍。過去,這里是工業(yè)廠房,而現(xiàn)在,村落里街巷墻頭跳躍著多彩壁畫,綠道旁版畫標識與藤蔓共舞光影。園區(qū)將藝術滲透至公共空間與日常生活——園區(qū)內的藝術家們不僅進行作品展出,更開設公益課堂,為村中兒童教授素描、國畫等課程。
“我們那洲藝術創(chuàng)新園區(qū)的畫家會輪流去上課,每次課程2到3個小時?!弊鳛檫M行授課的“美術老師”之一,侯保亞告訴南都記者,這種公益授課的形式很好地培養(yǎng)了村里孩子們的藝術興趣,“孩子們都很喜歡來上課,每期課程我們都會設置評獎頒獎環(huán)節(jié)”。
小學舊址變身藝術公社
古街道、古渡、古戲臺、古榕樹,韶關始興縣周前村的“美學”是充滿古韻的。周前古村歷史悠久,在清朝乾隆年間曾是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
“我們村里的古建筑比較多,環(huán)境綠化也很不錯,這些年一直在打造文旅開發(fā)?!辟嚥拭魇侵芮按妩h支部書記,他在村里長大,見證著古村的建設發(fā)展。他告訴南都記者,為了做好古村落保護開發(fā),當?shù)赝度牒芏?,對古村進行修繕,打造出古戲臺、古渡碼頭、周前藝術公社等網紅打卡點。

周前藝術公社。
百年過去,周前藝術公社內的古樹仍屹立不倒,吸引了當?shù)卮迕衽c游客們駐足。參天古樹下,曾經飄蕩過學子們的讀書聲。賴彩明告訴南都記者,周前藝術公社剛于2024年8月正式啟用,其前身是周前村閑置的村小學。
“我的小學生活就在這里度過,那時這些古樹就陪伴著我們,直到現(xiàn)在。”他介紹,近年來,當?shù)卦谛W舊址上打造了藝術文創(chuàng)空間“周前藝術公社”。其中有鄉(xiāng)村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民藝工作坊、鄉(xiāng)村研學課堂、鄉(xiāng)村圖書館、鄉(xiāng)村咖啡館、藝術民宿等。
嶺南古村風韻與現(xiàn)代建筑美學風格,在這里碰撞出獨特韻味。“村民們也可以在周邊做一些小生意,賣一些當?shù)靥禺a?!辟嚥拭鞅硎荆翱吹竭@里能再次熱鬧起來,我很欣慰。周前藝術公社也為村民們提供了休閑娛樂,以及讀書學習的空間?!?/p>
村里的古渡碼頭、古街道、古戲臺同具美感。古戲臺從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沿用至今。每當節(jié)假日,古戲臺仍是大型活動的舉辦地之一。
“經過修繕開發(fā),我們的村容村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辟嚥拭鞅硎荆M芡ㄟ^創(chuàng)新的建設思路,盤活周前古村文化資源,讓村莊恢復繁榮景象,向各地游客展示獨具魅力的嶺南風情。
“空心村”古民居改造成民宿
穿梭在寧靜的青石板巷,指尖劃過百年老宅凹凸的紋路,抬眼盡是綠意盎然的田園風光。在清遠市清新區(qū)三坑鎮(zhèn)三和村,一座名為“三禾·稻里”的溫泉度假村,在村莊的青磚黛瓦間書寫著新舊共生的鄉(xiāng)村新美學。
此前的三和村是一座典型的“空心村”——老房子長期閑置、村集體建設用地缺乏管護、房空人荒成為阻礙村子發(fā)展的主要問題。
2020年底,一場改造計劃悄然啟動,“三和村很有開發(fā)潛力,我們與當?shù)劓?zhèn)政府溝通后,由政府出面,把村集體和村民的土地整體流轉了過來?!薄叭獭さ纠铩睖厝燃俅甯笨偨浝砹簽嬖V南都記者,“村里有很多古民居,這些房子當時大部分已經沒有人住了,我們希望通過改造和重建的方式將這些古民居重新利用起來?!?/p>
“三禾·稻里”溫泉度假村。
梁灝向南都記者介紹,三年間,團隊以“修舊如舊”的原則復原了17棟古民居。團隊在修繕測量時發(fā)現(xiàn),這些古民居都是遵照嶺南特色的“三間兩廊”的建筑布局傳統(tǒng)。走入一棟修復后的老宅,大門內,天井兩旁對稱分布著灰瓦連廊——昔日的廚房與柴房。而天井后方,三間高挑的主屋被改造成客房,并配備溫泉泡池和庭院?!爸煌ㄟ^微調,讓采光、通風得到改善,滿足游客對舒適和度假的需求?!?/p>
“針對另外多棟危房,我們推倒重建了全新的白色建筑。”梁灝解釋,“一方面,由于古民居建筑喜用青磚、麻石等材料,這類材料目前很難找到合適尺寸的。另一方面,先鋒的建筑風格與古樸的傳統(tǒng)民居能形成強烈對比?!?/p>
新舊對比的張力下,游客既能觸摸古民居青磚的質感,也能在純白拱廊中感受光影流動的靜謐,體會其中獨特的美學風格。
梁灝告訴南都記者,“如今,‘三禾·稻里’溫泉度假村80%的員工來自本地鄉(xiāng)鎮(zhèn)?!北M管尚未吸引村民返鄉(xiāng)定居,但村落的活化已悄然播下種子。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敖銀雪 實習生 趙一衡 賴魏楚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