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71字
閱讀預計6分鐘
作者 |南平和他的朋友
本期編輯|郭好嘉
本期審核|范家菀

印度西孟加拉邦西里古里小城 圖源:“南洋風云錄”微信公眾號
近日,據印媒報道,孟加拉國邀請中國在靠近西里古里走廊的拉爾穆尼爾哈特(Lalmunirhat)地區(qū)建設一座機場。此消息引發(fā)了印度的高度緊張,擔心中國可能利用該機場在未來沖突中威脅或切斷西里古里走廊,切斷印度東北部與本土的聯(lián)系。但筆者認為,印度這種“被害妄想癥”是沒有必要的。
一、西里古里走廊的戰(zhàn)略重要性
西里古里走廊,因其狹窄的地理形態(tài)被俗稱為“雞脖子”,是連接印度本土和東北部的唯一通道,也是印度地緣政治的命脈之一,戰(zhàn)略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走廊是印度東北部約5000萬人口的經濟和交通命脈,承擔著能源、物資和人員流動的關鍵功能。若走廊被切斷,印度東北部將面臨孤立,經濟活動和軍事調動將至少在短期內受到很大影響。此外,西里古里走廊靠近中印邊境爭議地區(qū),特別是洞朗高原,該地區(qū)曾于2017年中印對峙中成為焦點。洞朗地區(qū)距離西里古里走廊僅約130公里,印度認為,若中國從此處推進,可能直接威脅走廊的安全。此外,西里古里走廊周邊國家(孟加拉國、不丹、尼泊爾)與中國關系的發(fā)展,也為該地區(qū)增添了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色彩。
印度對西里古里走廊的敏感性源于其脆弱的地理特征和歷史經驗。1962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期間,中國軍隊在東段邊境取得優(yōu)勢,暴露了印度東北部防御的薄弱性。盡管中國獲勝后選擇撤軍,但此次戰(zhàn)爭給印度戰(zhàn)略界留下了深刻陰影。如今,隨著中國在南亞影響力增強,特別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孟加拉國等國的經濟合作,印度對西里古里走廊的潛在威脅更加警覺。關于西里古里走廊的“被害妄想癥”沉渣泛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拉爾穆尼爾哈特機場項目的背景
拉爾穆尼爾哈特位于孟加拉國北部,與印度西里古里走廊接壤,地理位置敏感。據印度媒體報道,孟加拉國計劃在中國支持下建設一座機場,具體細節(jié)尚不明確,但可能涉及民用或軍民兩用設施。孟加拉國近年來與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和貿易領域的合作顯著加深。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國,孟加拉國從中國獲得了大量投資,包括港口、鐵路、橋梁等項目。例如,中國在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Padma Bridge)和吉大港(Chittagong)的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還連續(xù)多年成為孟加拉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該機場建設符合孟加拉國國內發(fā)展的需求。拉爾穆尼爾哈特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基礎設施不足,建設機場有助于提升地區(qū)連通性,促進貿易和旅游業(yè)。此外,孟加拉國作為一個人口稠密但國土狹小的國家,亟需通過基礎設施升級來推動經濟增長。中國作為資金和技術的主要來源,自然成為孟加拉國優(yōu)先選擇的合作伙伴。
然而,印度對該項目的擔憂主要集中在軍事層面。西里古里走廊的脆弱性使得任何鄰近地區(qū)的外國軍事存在都可能被視為威脅。印度擔心,中國可能通過機場建設在孟加拉國獲得軍事立足點,甚至在未來沖突中利用該機場進行快速部署或后勤補給,從而威脅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
三、印度“被害妄想癥”的合理性分析
(一)
中孟合作聚焦經濟層面,沒有軍事意圖
從目前公開信息來看,中國與孟加拉國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中國在孟加拉國的投資多為基礎設施項目,旨在提升孟加拉國的互聯(lián)互通能力,進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框架。拉爾穆尼爾哈特機場的建設,很可能以民用為主,服務于地方經濟發(fā)展,而非軍事用途。
歷史上,中國與孟加拉國的軍事合作雖然存在,但規(guī)模有限。例如,2017年孟加拉國從中國購買了兩艘035G型“明級”潛艇,總價值約2.04億美元,且孟加拉國軍事人員定期在中國接受培訓。然而,這些合作更多是為了增強孟加拉國的國防能力,而非針對印度。
從中國的角度看,其在南亞的戰(zhàn)略目標是通過經濟合作擴大影響力,而非直接挑起與印度的軍事對抗。中國在孟加拉灣地區(qū)的投資更多是為了鞏固其在印度洋地區(qū)的經濟和戰(zhàn)略存在,例如通過緬甸的皎漂港(Kyaukpyu)項目加強孟加拉灣的布局。在西里古里走廊問題上,在必要情況下,中國更可能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施壓印度,而非冒險在孟加拉國部署軍事力量。
(二)
中國切斷西里古里走廊的可行性
假設中國有意通過拉爾穆尼爾哈特機場威脅西里古里走廊,其軍事可行性也值得懷疑。首先,西里古里走廊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地形復雜,交通不便,任何試圖切斷走廊的軍事行動都需要克服后勤補給的巨大挑戰(zhàn)。中國軍隊若從拉爾穆尼爾哈特機場或洞朗地區(qū)發(fā)起進攻,需穿越高海拔山區(qū)或孟加拉國境內,補給線將極為脆弱。1962年,中國在東段獲勝后主動撤軍的一大原因就是后勤補給困難。以史為鑒,不難看到該地區(qū)作戰(zhàn)的復雜性。
其次,西里古里走廊雖然狹窄,但印度在此部署了大量陸空軍事力量。印度在西里古里走廊附近的巴格多格拉(Bagdogra)機場可快速部署戰(zhàn)斗機和運輸機,支持地面部隊作戰(zhàn)。相比之下,中國在孟加拉國的潛在軍事設施(例如這次擬議的機場)距離其本土較遠,補給依賴海上或空中運輸,容易受到印度海軍或空軍的干擾。
此外,印度在西里古里走廊的東西兩側均有反攻能力。東側的阿薩姆邦和西側的西孟加拉邦均設有重要軍事基地,印度可迅速調集部隊從兩翼夾擊,恢復走廊控制。相比之下,中國若試圖長期控制西里古里走廊,將面臨持久作戰(zhàn)的壓力,而其后勤補給線可能成為印度攻擊的重點。
(三)
持久作戰(zhàn)的后勤對比
后勤補給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西里古里走廊的潛在沖突中,印度在后勤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首先,印度本土與西里古里走廊直接相連,可通過鐵路、公路和航空網絡快速輸送物資和部隊。印度東北部的鐵路網雖不完善,但近年來通過基礎設施升級(如布羅德鐵路線的擴建)已顯著提升運輸能力。此外,印度的工業(yè)基礎和人口優(yōu)勢使其能夠持續(xù)支持長期作戰(zhàn)。
反觀中國,其在孟加拉國的潛在軍事行動將高度依賴外部補給線。拉爾穆尼爾哈特機場若用于軍事目的,需從中國本土運輸物資,跨越喜馬拉雅山脈或通過孟加拉灣海路,均面臨高風險。印度海軍在孟加拉灣的主導地位使其能夠封鎖或干擾中國的海上補給線,而中國空軍的遠程投送能力在高海拔地區(qū)也將受到限制。
(四)
孟加拉國的平衡外交
孟加拉國作為一個小國,在中印之間采取了以平衡大國關系為主的務實外交策略,避免在中印之間選邊站隊。一方面,其依賴中國的經濟援助和投資;另一方面,其與印度的地理鄰近性和歷史聯(lián)系使其無法完全疏遠印度,而且印度是其重要貿易伙伴。
拉爾穆尼爾哈特機場項目反映了孟加拉國的這種平衡策略。通過與中國合作,孟加拉國不僅能獲得經濟利益,還能在與印度的談判中增加籌碼。然而,孟加拉國不太可能允許中國在其境內建立具有明確軍事意圖的設施,尤其是在靠近西里古里走廊的敏感地區(qū),因為這將破壞其與印度的關系,并可能引發(fā)地區(qū)不穩(wěn)定,尤其是對于一個正處于過渡期的孟加拉國臨時政府而言。
因此,筆者認為,印度對拉爾穆尼爾哈特機場項目的擔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這種擔憂被夸大了,印度的“被害妄想癥”沒有必要。
本文轉載自“南洋風云錄”微信公眾號2025年4月16日文章,原標題為《孟加拉國邀請中國建機場,印度“被害妄想癥”沒有必要》
本期編輯:郭好嘉
本期審核:范家菀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fā)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政報·102期 | 為保2024大選,印人黨打算收割這個群體的選票了.....
▲經報·96期 | 印落后中國16.5年,但正在快速縮小差距!
非洲兩國停止光輝戰(zhàn)機采購談判,原因居然是……
更多內容請見↓
評論區(qū)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