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和談將要失敗?美方已經開始打起了退堂鼓,另一邊,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問罪中國,卻被外交部反將一軍。那么,美方為何開始對俄烏和談“冷處理”?中方對烏克蘭的回應又傳遞出怎樣的信號?
當地時間4月17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公開表示,調解俄烏沖突的談判“不可能無限持續(xù)”,言下之意就是——美國可能隨時“撒手不管”。在巴黎的新聞發(fā)布會上,魯比奧直截了當地說,美方不會無限期參與調解,如果近期再看不到成果,美國將“繼續(xù)自己的計劃”。

三年多的時間,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砸下數百億美元,不僅沒看到勝利,反而戰(zhàn)線拉長、國內反對聲音增多。如今,美方言辭中的“冷淡”和“疲態(tài)”說明,美國對烏克蘭的耐心正在耗盡,甚至已開始重新評估繼續(xù)支持烏克蘭的性價比。魯比奧還特別提到,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問題,美方目前不愿在公開場合討論。
有分析認為,美國突然對俄烏和談進行冷處理,最直接的原因,是戰(zhàn)場局勢和國內壓力的雙重作用。今年4月,俄軍宣布控制頓涅茨克地區(qū)的卡利諾沃居民點,并打擊烏軍基礎設施;烏方則對俄能源設施發(fā)動10輪襲擊,導致多地斷電,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違反?;饏f議,這導致特朗普提出的“復活節(jié)?;稹庇媱潨S為泡影。
而烏方戰(zhàn)報顯示,僅過去24小時內,前線就爆發(fā)111次戰(zhàn)斗,澤連斯基在講話中還提到,俄軍的無人機攻擊已造成平民傷亡。這種你來我往的拉鋸戰(zhàn),已經讓外部看到:戰(zhàn)場無明顯勝負,消耗卻在加劇。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中關于“繼續(xù)援烏”的分歧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議員開始質疑:“我們給了那么多錢,究竟換來了什么?”

而在俄烏激戰(zhàn)之際,英國《泰晤士報》披露,對于當前的烏克蘭危機,美方提出“領土分割方案”,建議參考二戰(zhàn)后柏林模式,將烏克蘭劃分為三塊管控區(qū),這一方案折射出大國博弈的冷酷現實。
在內外交困下,烏克蘭突然將矛頭指向中國。4月17日,澤連斯基宣稱,“中國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和火藥”,并揚言將公開證據。在此之前,烏方還聲稱“150余名中國公民為俄軍作戰(zhàn)”。對此,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林劍18日回應道:相關說法“毫無依據”,中方從未向沖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并始終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
林劍還特別提到:“堅決反對無端指責和政治操弄”,這一說法,明顯是在“反將一軍”——直接點出了烏克蘭指控的用意。有分析指出,烏克蘭此舉并非毫無緣由。一方面,不排除烏方是應美國施壓,要求中國“選邊站隊”,試圖離間中俄關系;另一方面,澤連斯基試圖通過制造輿論焦點,爭取西方的持續(xù)援助。

然而,這種策略適得其反——烏克蘭的指控缺乏證據,且與其對華經濟合作需求相矛盾,比如今年3月,中烏剛簽署豌豆、野生水產品輸華協議,才剛體現雙方務實合作,如今澤連斯基這般舉措,勢必會影響后續(xù)兩國之間的長遠關系。
事實上,面對復雜局勢,中國始終秉持客觀中立立場,外交部多次強調,中方不是危機的制造者,也不是當事方,始終致力于勸和促談。今年4月,王毅外長在聯合國安理會重申:“政治解決是唯一出路,?;鹫勁袘M快啟動。”此外,中國還牽頭成立“和平之友”小組,聯合16國推動危機解決,展現大國擔當。
實際上,烏克蘭雖然一直在強調戰(zhàn)場壓力,但本質上它也意識到,不能完全指望美國繼續(xù)全力支持,也不能指望歐洲完全團結一致,于是開始嘗試在外交上施加多方壓力,試圖逼出更多“實質援助”。
但問題是,各國的支持不是義務,更不是無限的,從美方口中的“我們有其他更重要任務”,到歐洲多國的“保留意見”,再到中國堅守中立立場,這些跡象共同指向一個現實:和談能否成功,不取決于誰“喊得最響”,而是取決于各方能否坐下來談、談得下去、并愿意作出讓步。

換句話說,俄烏沖突如今陷入僵局的,除了戰(zhàn)場上的膠著,還有談判的信任危機。烏克蘭如果繼續(xù)在戰(zhàn)場和外交上“雙線施壓”,一方面抱怨援助不夠,另一方面又不斷“問罪”潛在中立方,那么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熱門跟貼